糖尿病对眼部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尤其值得患者关注。糖网为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伤。近日,株洲三三一爱尔眼科医院成功为一位有着十余年糖尿病史的六旬患者实施复杂眼科联合手术,避免了视力进一步恶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潜在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专业筛查。
病情延误引发眼底病变
患者张某(化名),62岁,罹患2型糖尿病12年。因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原计划实施的白内障手术推迟。近期,患者视力急剧下降,伴有眼前黑影遮挡,家属陪同其前往株洲三三一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经详细检查,确诊为“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I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右眼视力仅余手动(需靠近眼前方可感知光影),眼底可见广泛新生血管增生、纤维血管膜形成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若未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可能持续进展,造成视力进一步损伤。
针对患者复杂的眼底病变情况,医院制定分阶段治疗方案:先开展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操作,抑制新生血管;再实施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清除积血并精细剥离纤维血管膜、平复网膜;最后完成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封闭无灌注区,降低再出血风险。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眼底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目前正处于康复阶段。
“糖网”早期隐匿进展 定期筛查筑牢防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进展具有高度隐匿性。早期多表现为轻微视力模糊或无明显症状,但随病情发展,可引发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
“许多患者对‘糖网’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仅控制血糖即可,忽视眼部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医师指出,糖尿病对眼底的损伤常在血糖波动时悄然发生,待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病变可能已进展至中晚期。因此,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建立眼底健康档案,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眼科检查,涵盖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以便及时干预;根据眼底病变严重程度,酌情缩短复查间隔。常规3 - 6个月一查;病变深、进展快且3个月一查监测不足者,每月复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表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成非增殖期和增殖期。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为轻、中、重度。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仅眼科检查时发现微小血管瘤、点状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串珠样改变、黄斑水肿等,少数患者有轻微视力模糊或视物变形。
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分增生早期、纤维增生期、增生晚期。视力明显下降、实物遮挡、眼前黑影飘动(提示玻璃体出血),严重时可能出现突发性失明(视网膜脱离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病变分期:
lI期“红”(出血、微血管瘤期)
lⅡ期“黄”(硬性渗出期)
lⅢ期“花”(微动脉梗死期棉绒斑)
lIV期(视网膜新生血管期玻璃体积血期)
lV期(纤维增殖膜)
lVI期(视网膜脱离期)
眼底检查是洞察眼部及全身健康的关键“窗口”,它不仅能精准检查玻璃体、视网膜等眼部疾病,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肾病等引发的眼底病变,也能起到重要的监测作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要格外警惕。若出现视物变形、视野缺损、夜间视力下降或色觉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务必严格遵循医嘱,控制好血糖、血压及血脂,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外伤,降低“糖网”发生风险。
医生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增加检查频率,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高度近视者以及有眼部外伤或手术史的人群,也需定期做眼底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尽早干预保护视力。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芳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