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科普丨视疲劳与干眼症 科学区分要点解析

电子产品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日间电脑办公、夜间网课学习及手机娱乐等场景,使眼睛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干眼症、视疲劳等眼部问题愈发常见。二者部分症状重叠,容易混淆或延误干预。医学上,其核心差异与关联可如下拆解。

概念界定:视疲劳与干眼症的医学属性

视疲劳

视疲劳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因素引发的眼部不适综合征。其诱因涵盖干眼症、眼部炎症、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等),以及用眼习惯不当(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睡眠不足、熬夜、持续注视强光或闪烁物体等多种情况。

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为:眼周酸胀疼痛、眼球发红,伴随视力模糊、眼部干涩,严重时可能出现流泪、头痛及眩晕等症状,是目前眼科临床中较为高发的不适症状群。

干眼症

干眼症属于多因素导致的慢性眼表疾病,核心病理机制为泪液的质量、数量或动力学出现异常,进而引发泪膜不稳定、眼表微环境失衡,可能伴随眼表炎症、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终而致使眼部不适或视功能障碍。

典型症状包括:眼部干涩、易疲劳、瘙痒、异物感、灼热痛,分泌物呈黏稠状,对风、光等外界刺激较为敏感。部分患者因基础泪液分泌不足,会触发反射性泪液分泌,出现“越干越流泪”的现象;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眼表红肿充血、角膜上皮损伤,长期发展可能引发角结膜病变,对视力造成影响。

核心差异:视疲劳与干眼症的本质区别

二者虽存在症状重叠(如眼部干涩、视物不清、流泪等),且相关数据显示约71.3%的干眼症患者会伴随视疲劳症状,但二者并非等同关系。

视疲劳诱因更具广泛性:除干眼症外,屈光不正未及时矫正(如老花眼未配镜)、睑缘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以及睡眠不足、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能诱发视疲劳,其核心多与“眼部调节功能异常”或“非眼表微环境问题”相关。

干眼症本质为眼表病理改变:主要由泪膜损伤(如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眨眼次数减少,加速泪液蒸发)引发,需通过专业检查(如泪膜破裂时间检测、泪液分泌试验等)明确诊断,并非单纯“用眼疲劳”所能导致。

相互关联:视疲劳与干眼症的双向影响

视疲劳与干眼症并非单向因果关系,而是存在双向关联:

1、长期视疲劳可能诱发干眼症:若因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用眼过程中缺乏休息等因素引发视疲劳,会导致眨眼频率降低(正常状态下每分钟15-20次,注视电子屏幕时可能降至5次以下),加速泪液蒸发,破坏泪膜稳定性,进而增加干眼症的发病风险。

2、干眼症可能加重视疲劳:泪膜具有润滑眼表、维持视觉清晰的重要作用,若干眼症导致泪膜受损,眼表失去有效保护,会进一步增加视物时的眼部负担,导致视疲劳症状持续存在或逐渐恶化。

区分方法:从症状反应与诱因维度判断

观察休息后的症状变化

视疲劳:多与“短期用眼过度”相关,若及时停止用眼、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症状通常在数小时至1-2天内有所缓解。

干眼症:若休息后眼部疼痛、干涩等不适症状仍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加重,或伴随对光线、风的敏感,需警惕干眼症可能,此时单纯休息无法逆转泪膜损伤,需通过专业医疗手段干预。

分析症状出现的核心诱因

若症状多在“屈光不正未矫正时出现”(如注视近物半小时后出现不适),或伴随眼周肌肉紧张,验光检查提示存在近视、远视等问题,多以视疲劳为主要诱因。

若症状常发生于“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后”,伴随眼部干涩、异物感,且眨眼后症状短暂缓解,可能是泪液蒸发过快引发的干眼症,需通过眼科专项检查进一步确诊。

株洲爱尔眼科医院提醒,若眼部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症状加重、视力下降等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通过干眼综合分析、屈光检查等专业检测明确病因后,采取规范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可避免因症状混淆导致的治疗延误。眼部健康需以科学方式呵护,只有精准区分症状、采取对症处理措施,才能有效缓解眼部不适,守护清晰视觉功能。

来源:红网

作者:吴尧姣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55/52/1544034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