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训练大厅里,69岁的刘爹爹正稳步前行。
谁能想到,之前他还是一位颈椎离断、四肢瘫痪的危重患者?这场跨越九个科室的生命接力,不仅创造了医学康复的奇迹,更书写了一曲“生命至上、协作无间”的医德赞歌。
生死时速,多学科织就生命防护网
2023年11月的那个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刘爹爹的人生跌入谷底。
急诊CT显示:第5-6颈椎完全离断、脊髓严重损伤,伴随强直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四肢毫无知觉,连自主呼吸都变得微弱——这意味着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不能放弃!”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
急诊重症监护室团队第一时间维持生命体征;脊柱外科专家连夜制定手术方案,完成急诊手术;康复医学科早期康复介入,在术后24小时就开始床旁评估及早期康复治疗……九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像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在ICU监护仪的滴答声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当时患者家属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是MDT会议上那句‘只要有1%的希望就尽100%的努力’,让他们重新燃起信心。”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李青回忆道,那段日子里,各科医护人员的交接班本上,写满了“注意体位摆放”“观察肌力变化”等细致嘱托,字里行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术后转入康复医学科时,刘爹爹处于气管切开状态,依赖呼吸机,颈部以下肌力几乎为零,情绪极度低落。
主任何彩艳带领的康复团队深知生理康复与心理重建必须同步推进。康复医学科迅速组建由医生、护士、治疗师组成的专项小组,制定“三阶段康复计划”。
这种“技术+心理”的双重照护,让康复不再是冰冷的训练,而成为充满温度的生命唤醒。
奇迹绽放,医患同心书写重生答卷
2024年6月18日,是整个康复团队刻骨铭心的日子。当刘爹爹在治疗师的保护下,颤抖着迈出第一步时,训练大厅里响起了自发的掌声。
“我能走了!我真的能走了!”老人激动得语无伦次。这一步,凝聚了九个科室210天的坚守,更承载着医患之间无需言说的信任。
出院那天,刘爹爹和家人捧着绣有“医德高尚暖人心 医术精湛除恶疾”的锦旗,向每一位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刚开始我连水都喝不了,现在能自己吃饭、走路,是你们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患者对医者最高的礼赞。
这场跨越生死的康复奇迹,是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医德医风的生动体现。正如康复医学科主任何彩艳在病例讨论会上所言:“在重症康复领域,我们不仅要修复受损的躯体,更要重建破碎的希望。多学科协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的叠加,更在于把每个科室的仁心聚成照亮生命的光。”
如今,刘爹爹的定期复查成了团队最期待的“重逢”。看着他从卧床不起到能独立行走,株洲市三三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更加坚信,医者的双手,既能做手术台上的精准操作,也能做康复训练中的温暖托举;而最好的医德,就是让每个患者都能重新拥抱生活的美好。
来源:红网
作者:株洲市三三一医院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