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身体里有个勤劳的“空调工”(下丘脑),负责调节体温。平时它兢兢业业,出汗、血管扩张散热,稳得很。但当你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或者剧烈运动(比如顶着烈日搬砖、跑马拉松、跳广场舞忘了时间),这位“空调工”就超负荷运转了。
1.先兆中暑
症状:头晕眼花、口渴得不行、大量出汗、全身没劲儿、心慌、注意力不集中、还有点小恶心。
身体在喊:“喂!太热了!我要撑不住了!快给我水!”怎么办? 立即撤离高温环境,找个凉快地儿(树荫、空调房),喝水(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更好),解开衣领散热。通常很快能缓过来。
2.轻症中暑
症状:在先兆基础上“加码”,体温开始蹭蹭涨(>38°C),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或者汗出不来,皮肤又干又热)、恶心呕吐、心跳更快、手脚发麻发凉。
身体在喊:“救命啊!空调工快罢工了!散热系统要崩!”怎么办?停止一切活动,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快速物理降温:用冷水(不是冰水)擦身、湿毛巾敷额头脖子腋下大腿根(大血管处)、扇风。继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休息30分钟还不缓解,或者症状加重,别犹豫,打120或赶紧送医。
3.重症中暑
这就是咱们急诊科最紧张、最揪心的状况了。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的升级版,它是中暑的“终极形态”,死亡率极高。
核心特征:核心体温急剧升高,通常>40°C!(摸额头可能不准,但身体烫得像火炉)。
中枢神经“宕机”:意识障碍是最关键的标志。说胡话、抽搐、昏迷、叫不醒,行为异常(比如大热天突然觉得冷、脱衣服)。
出汗可能消失:早期可能大汗,但病情极重时,身体彻底“摆烂”,皮肤反而可能又干又烫(无汗),争分夺秒,立即拨打120。同时,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冷水浸泡(首选): 把患者(除头外)浸在冷水(如浴缸、溪流)中。没条件就持续冷水淋浴、浇身。
冰袋/冰毛巾:敷在颈部、腋窝、大腿根、额头。用湿冷毛巾或床单包裹全身,不停扇风。如果昏迷,把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热射病专盯这几类“高危人群”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交警、环卫工人、农民伯伯、快递外卖小哥尤其要注意—— 你们是真正的“烈日战士”,但请一定做好防护。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感觉迟钝(热了也不知道),常伴有基础病,出汗少,家里舍不得开空调的尤其危险。
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没发育好,车里几分钟就能变成“蒸笼”。
孕产妇:身体负担重,体温本身就高一点。
有慢性病的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精神疾病患者等。剧烈运动者:运动员、军训学生、过度锻炼的健身达人。
特殊环境:高温高湿又不通风的车间、宿舍、甚至不开窗不开空调的家。
防暑降温保命“凉”方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非必要不出门。把活动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此外要主动喝水,少量多次喝。别等渴了再喝,那时身体已经缺水了。
防晒四件套:防晒霜、宽檐帽、太阳镜、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棉麻材质最佳)。别嫌麻烦,晒黑事小,中暑事大,打把伞也超有用。
高温下工作或运动,一定要放慢节奏,增加休息次数(最好在阴凉处),每次休息时间长一点。量力而行,感觉不适,立刻停止。
多关心身边的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户外工作者。提醒他们多喝水、少出门、开空调。独居老人是重中之重,子女多打电话或多上门看看,确保他们安全度夏。
来源:红网
作者:张曦予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