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3日讯(通讯员 廖雨田)日常生活中,被鱼刺扎伤、海边玩水时被贝壳鱼类等刺伤这类小伤口,很多人可能随手冲一冲消个毒就不当回事。最近株洲市中心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一位耄耋老年患者,却因这样的“小伤口”险些丧命——处理海鲜时不慎鱼刺刺伤,一个不起眼的小伤口,未及时处理,隔天就出现发烧、呕吐、腹泻,伤口迅速肿胀,发黑,最终发展为脓毒血症伴感染性休克,经过重症监护和多次清创手术才脱离生命危险。这背后的“元凶”,正是潜藏在海洋环境中有可能致命的“海鲜刺客”——海洋创伤弧氏菌。
什么是海洋创伤弧氏菌?
创伤弧氏菌天然存在于温暖的河口和沿海海水中,尤其在夏季水温升高时更为活跃。它并非故意伤人,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入侵”人体:
伤口感染:如果皮肤有破损,接触被污染的海水、海鲜,如鱼、虾、贝类或其汁液,细菌会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食源性感染:食用未彻底煮熟的受污染海鲜,可能导致胃肠道感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为什么“海鲜刺客”很危险
一旦伤口感染海洋创伤弧氏菌后,感染发展极快,24至48小时即可从局部红肿恶化至危及生命的坏死性筋膜炎,组织快速坏死引发全身性感染,甚至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保命。
一旦发生败血症,即使积极救治,死亡率高达20%至50%,尤其是免疫力较弱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肝病)风险更高。
做好防护,让“海鲜刺客”无机可乘
伤口防护
处理鱼、虾、贝类等海鲜前,先检查手部是否有伤口,可戴厚实的橡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处理海鲜后及时洗手,避免用脏手触碰眼睛、口鼻或其他伤口。
海边游玩、赶海时,穿防滑鞋或防水鞋,避免脚部被贝壳、礁石划伤;若皮肤有破损,尽量不要接触海水。
彻底煮熟
海鲜必须彻底煮熟煮透,避免生食、半生食,如醉虾、醉蟹、刺身等,高温能有效杀灭海洋创伤弧氏菌。
购买海鲜时选择新鲜产品,处理和储存时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伤口处置:
立即挤出污血: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量排出可能进入的细菌和污染物,切记不可用嘴吸吮!
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在流动的清水下持续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尽可能冲走病原体。冲洗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
妥善包扎:用干净的纱布或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保持清洁干燥。
注射破伤风针:若距离上次接种破伤风疫苗超过5年或不确定,应及时就医接种。
小伤口,大隐患:出现这些症状要立即就医。伤口处理后,务必密切观察24至72小时。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急诊优先)。
伤口症状:疼痛异常剧烈,快速红肿扩大、变硬、变黑,出现水疱或伤口分泌物异常。
全身症状:发烧寒战、虚弱萎靡;心慌、呼吸急促、头晕;意识模糊、恶心、呕吐、腹泻。
无论是否接触过海洋环境,只要伤口出现以下情况,都可能是感染信号,切勿拖延,及时到医院就诊,早期使用抗生素和清创治疗能极大降低风险。伤口周围红肿、疼痛加剧,出现发热、发烫;伤口渗液、化脓,或皮肤颜色变紫、发黑、坏死;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烧(体温≥38℃)、寒战、头晕、呕吐、腹泻、四肢无力等。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尿毒症、正在接受化疗/放疗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术后、风湿免疫病患者、糖尿病患者、>65岁老年人属于易感染高危人群,更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别让“小伤口”酿成“大危机”
一次不起眼的海鲜刺伤,一次海边戏水的微小伤口,可能潜藏着一位冷酷的“海洋刺客”,必须保持警惕、做好防护、重视细节、及时处理。
来源:红网
作者:廖雨田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