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4日讯(通讯员 高晓滢)冷兰兰,女,中共党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省青年骨干教师,省中青年思政优秀工作者,株洲市青年社科专家,湖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原典+N”大思政课课程群示范教学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省级重大课题2项、省级重点2项、一般省级项目20余项,发表cssci论文等30余篇。作为湖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代表,她参加了今年全省教师节大会。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原典+N”
在思政课程育人的体系上,冷兰兰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她认为,要实现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关键在于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而核心路径便是围绕“原典+N”搭建多元教学场景。其中的“原典”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核心理论文本,“N”则代表围绕原典延伸的多元教学场景与资源维度,“原典+N”打造了大思政课核心教学模式,通过“原典+”的灵活组合,让思政理论从书本走向实践,实现“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育人目标。
冷兰兰的教学团队以“原典+”抽绎出原典问题链,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块及知识图谱,提炼一体化教材主题90余个,以丰富教学方式拓宽了课堂边界,这些互动式的教学也使学生在思政课上获得更多实打实的收获感,课堂育人效果大大提高。在引导学生理解原典的中国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典资源库、情景模拟案例库、大学生理论关切数据库、心理健康问题库等多元资源库,以综合育人新模式开辟了大思政育人的新路径。
在课堂外,冷兰兰坚持课题带动育人,育人产生课题,以学生需求定教学方向,一直秉持以真心对待学生,真做真干的理念。谈到课堂理念落地的方法与教学创新时,冷兰兰认为,“师生间的年龄差距容易导致认知距离慢慢扩大,如果老师自己不努力赶上,必将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课堂调研也成了她十分注意的问题,她坚持课前调研、课中交流、课后座谈的闭环机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兴趣点与困惑点都逐条记录,再通过“原典 +情景模拟”的方式在课堂中引导,这股自我加码的真正劲反映到现实中,变成了冷兰兰办公室的深夜明灯,也变成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喜爱与好评。
这份对教学的 “较真”,还体现在对教学材料的反复打磨上。截至目前,她已完成3套教案、12次修改,3套课件、10次完善,累计形成51万余字教学设计。这份积累,最终转化为省一流课程、省“金课”的建设成果。也让她的课堂成为学生口中“过瘾”——原来理论可以这么近的思政阵地。
教研相长:以师生共学提炼科研心得
冷兰兰在教学任务上从不含糊,对待自己的科研方向时更是拿出十分的精力。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向的研究过程中,她将师生共学看作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义务开展了“共学”活动,不仅与教研室老师组建了“马克思之问”教研团队,还建立了“原典+”读书会,平均每学期参与人数达到140多名,带领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与学生的距离在一次次活动与交流中拉近。
2017年,冷兰兰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并未止步于学术成果,而是带领本科生开展传统文化原典解读与共读活动。这一实践不仅让学生深入接触原典,更衍生出省级教改课题《原典情景模拟与专题式课堂体系的互助研究》、省级课程育人精品项目等。几年间,冷兰兰常自费支持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给予研究意见,所带的三届毕业生均获得盲审全优的好成绩,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目前,冷兰兰仍在支持指导学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研模式。
亦师亦友:教室外的温暖故事
在教学与科研外,冷兰兰其实有许多十分生动的故事,常常被学生夸赞“很酷”“很有趣”。比如在2020年9月10日的“表白墙”上,一位匿名学生向她表白——“我要表白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老师,老师好酷,最重要的,老师很认真,上课一点都不枯燥……”除此之外,冷兰兰与学生也分享自己上学、工作中的趣事,提到自己还在学校时特别喜欢写文章,经常拿着笔记本在校园里到处找可以记录的新闻,本科毕业时发现已经写了厚厚的两大本……如今,冷兰兰也有一本教学日记,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开会读书,都不忘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她去新疆旅游,回来就讲了一节生动的理想信念课,读尼采的书,就用尼采的思想开解前来求助的学生。可以说越是深入与冷兰兰相处,就越能从她身上看到热爱与真诚带来的力量。
在学校教学的日子里,冷兰兰也温暖过不少学生。许多学生因课堂与冷兰兰相识,在校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难题后向她寻求帮助,对待所有的学生,冷兰兰都怀着一颗亦师亦友的照拂之心,切身站在他们角度思考、开导,帮助同学走出困境。她坚持每月走访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身体健康与情感波动,常常自己掏钱资助贫困同学,以无差别的关怀温暖了许多同学。
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浪潮中,冷兰兰以“教研相融”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原典扎根、学生为本、实践为要”的路径。她的探索证明,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将学术深度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将理论高度与现实温度相统一,而这份对学生与工作的认真负责,正是她留给青年教师与学生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红网
作者:高晓滢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