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讯(通讯员 邓志强 雷晓艳)10月17日-18日,首届中俄“共同记忆:光影见证·精神永存”国际影视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在湖南株洲举行。近200位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影视专家学者参加活动。
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若梅在研讨活动开幕式上对专家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学校重视与各国高校、学会、企业、学者开展影视文化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的举办,正是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学术互动、推动创作实践的重要契机,期待以光影为桥,以学术为媒,共同探索国际影视合作的新路径、新机制与新生态。
俄罗斯欧亚电视广播学院院长鲁津·瓦列里作为中俄影视交流重要推动者,围绕中俄影视合作现状及未来方向,探讨了中俄影视合作机制创新与实践路径。
湖南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开云表示,电影是“人文交流的铁盒大使”,在促进中俄文明互鉴、增进人民友谊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湖南作为中国电影产业重要省份,已举办俄罗斯电影周、中非电影周等国际活动,并计划2026年开展“湖南电影走进肯尼亚”项目。他期待中俄电影人在内容创作、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领域深化合作,产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本次活动设1场主论坛和2场平行论坛,围绕中俄电影艺术、交流合作、文明互鉴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主论坛上,海口经济学院贾磊磊和周石星、俄罗斯欧亚电视广播学院院长鲁津·瓦列里、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莫斯科电影学院哈科夫·谢尔盖、广州美术学院陈林侠、韩国釜山电影节创始人李庸观、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芝芳、俄罗斯资深制片人艾济科维奇·叶夫根尼、浙江大学陈奇佳、索契地理学会新闻处布利诺夫·亚历山大、中山大学陈阳、湖南工业大学王丽萍等深耕影视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开了丰富的学术讨论。
分论坛一为“学者论坛”,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宿州学院、河北传媒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媒体机构的专家、学者,探讨了中俄电影创作艺术、中俄电影合作与合拍、东北亚电影记忆、苏俄文化对东北电影的影响、中国电影中的俄罗斯形象等话题。分论坛二为“青苗论坛”,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对中苏译制片的声音转译与话语装置、中俄电影电视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中俄抗战电影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闭幕式上,两个分论坛的点评人分别进行了学术总结,承办单位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活动以“共同记忆:光影见证·精神永存”为主题,立足“艺术与文化”“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叙事维度,旨在通过电影艺术搭建跨文明对话平台,以光影为纽带回溯中俄电影交流历程,展现两国电影的艺术魅力,促进中俄乃至世界电影文化的深度交融;同时聚焦影视产业创新合作,依托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与影视产业优势,展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推介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成效,为两国影视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与学术支撑。
据了解,首届中俄“共同记忆:光影见证·精神永存”国际影视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由湖南工业大学、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俄罗斯欧亚广播电视学院共同主办,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海口经济学院南海艺术与科技学院协办。此次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还同时举办了中俄影视专家交流会、中俄教育合作洽谈会、中俄抗战电影学术放映等配套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邓志强 雷晓艳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