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2日讯(通讯员 苏岩)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育人版图中,有一位带着跨领域积淀的职教深耕者,他以水处理技术的科研功底为基,以对职业教育的热忱为翼,在工程造价、智能网联汽车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中找准定位,用专注与责任书写着新时代职教教师的担当。他就是该校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刘岳林。从适配职教课堂到深耕科教融合,从守护学生成长到突破科研瓶颈,他始终以“育人”为核心,在湖汽职大的赛道上稳步前行。
讲台深耕:精准适配专业,职教课堂“接地气”
“职教课堂要瞄准专业需求,让学生学了能用、学了会用。”这是刘岳林入职湖汽职大后,在教学中坚守的核心原则。针对学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他精准设计课程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为工程造价专业讲授《土木工程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时,他摒弃“理论堆砌”的模式,结合建筑工程现场的材料选型、施工工艺案例,带学生分析真实项目中的技术要点;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开设《工程力学》课程时,他则聚焦汽车底盘设计、车身结构强度等专业适配场景,把抽象的力学原理转化为“汽车减震如何应用力学公式”“车身承重与材料力学的关联”等具象问题,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课程对未来职业的价值。
“刘老师讲《工程力学》会结合智能网联汽车的实际案例,我们不仅能听懂,还知道以后在岗位上怎么用。”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学生的评价,道出了刘岳林课程的“职教特色”。此前虽有多年传统本科教学经历,但面对湖汽职大不同专业的差异化需求,刘岳林主动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反复打磨教案,甚至走访汽车制造、建筑工程企业了解技术需求,只为让每一堂课都“接地气、有实效”。这份对教学的较真,不仅让他快速融入职教课堂,更让课程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技能成长筑牢基础。
科研筑梦:锚定交叉领域,科教融合“结硕果”
“职教科研既要服务产业,更要反哺教学。”带着这样的定位,刘岳林将自己在水处理技术领域的积累,与湖汽职大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探索“环保技术+汽车产业”“工程技术+职业教育”的交叉研究方向。此前,他曾在博士阶段以3篇SCI收录论文、1篇EI 收录论文攻克矿山废水处理的技术难题,也曾作为第二导师指导研究生在科研中成长。但来到湖汽职大后,他迅速调整科研重心——既延续水处理技术的深度研究,又聚焦汽车产业环保需求,让科研成果既能服务产业发展,又能丰富教学内容。
入职仅一年,刘岳林便在新赛道上交出亮眼答卷:发表论文2篇(其中1篇被SCI收录),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成功申报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更重要的是,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专利中的环保技术原理拆解为实训项目,将论文中的数据分析方法融入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
作为学校第一批本科生车辆职2024级学业导师,他还把科研思维融入育人全过程。面对首届本科生对专业方向的迷茫,他通过1 对1谈心,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帮学生合理规划学业路径;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定制方案——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邀请参与课题项目,带他们学习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对倾向就业的学生,指导对接专业相关企业的岗位需求,提前储备技术能力,用专业与耐心为湖汽职大首批本科生扣好了“学业第一粒扣子”。
从适配职教课堂到深耕科教融合,刘岳林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的赛道上,始终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用行动诠释着职教教师的使命。在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征程上,他正以科研为犁、以教学为种,默默耕耘,为学校“育工匠、兴产业”的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苏岩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