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12日讯(通讯员 易大鹏 周浩 张婵)一条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也映照出一方土地的发展变迁。在攸县春联街道柘合社区,柘六公路曾经是通往田畴家园的“生命线”,运送粮食和肥料,见证汗水与丰收。然而,岁月侵蚀之下,这条路逐渐变得坑洼不平、泥泞难行,成了群众口中的“烦心路”,更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亟待破解的考题。
“这哪是路,分明是‘拦路虎’!”社区居民张大妈一提到之前混杂着碎石与淤泥的柘六公路路面就直摇头。作为日常出行的主干道和农产品外运的“咽喉要道”,道路损毁后整个社区的发展都受到掣肘。蔬菜运输损耗严重,孩子上学绕远路,急救车辆颠簸难行。“路不好走,邻里间也少了往来,谁家有难处,都难得搭把手。”社区老党员回忆道,曾经一起修路护路的热乎劲儿,慢慢被抱怨和疏离取代。这条路,成了柘合社区迈向乡村振兴的“绊脚石”。
破题:修公路,更修“心路”
“路不修,发展就是空谈;心不齐,再好的路也走不远!”面对困境,社区决定推动柘六公路改造,实施“刚改柔”及亮化工程。倡议一出,回响热烈。“家乡的路,咱自己得上心!”在外创业的企业家主动捐资,老党员带头出力,商户联系施工队,年轻人线上转账……短短时间筹集44万元。
资金到位了,然而更棘手的问题却刚刚出现——土地协调。居民刘大哥家的一小块自用地正在规划拓宽范围内,起初他坚决不同意:“我自己种菜的地,怎么说让就让?”社区干部和党员代表一次次上门,跟他细算“经济账”和“人情账”。
道路施工期间,社区居民自发参与清洁、送水、监督工程质量。以往因小事结下疙瘩的邻居,也在共同劳动中解开心结。社区干部说:“路修好了,人心也更近了。我们修的不仅是路,更是信任和希望。”
新生:坦途铺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今天的柘六公路,已焕然一新——黝黑的沥青路面平整宽阔,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人车往来畅通无阻。蔬菜运输更便捷、卖得上价,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不再难,傍晚广场上重现欢声笑语。更令人欣喜的是,道路的畅通吸引了更多乡贤返乡投资,社区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修的是公路,连的是民心,激活的是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这条被居民亲切称为“乡村振兴路”的柘六公路,早已超越交通本身的意义,成为攸县乡村蜕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攸县的广袤乡野,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路”正在铺展,不仅连通了村庄与城市、过去与未来,更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一路向前、延伸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易大鹏 周浩 张婵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