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康科普丨总认错字、歪头视物?可能是散光在“悄悄提醒”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常出现书写错误、歪头看东西等情况,却往往找不到具体原因。这些日常行为,或许是孩子眼睛发出的“求关注”信号——散光,作为一种常见屈光问题,正悄然影响部分儿童的视觉发育。

截图20250830154252.png

散光:儿童屈光问题的常见类型

散光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形态不规则,导致光线无法精准聚焦于视网膜,形成轻微重影或视物模糊的视觉现象。研究显示,约60%的婴幼儿出生时存在生理性散光,其中大部分会在3岁前随眼球发育自然缓解,无需特殊干预。然而,若散光度数持续偏高(如3岁内超过75度),或未随年龄增长降低,则可能发展为需要矫正的散光,需通过专业检查及时识别。

散光的“隐蔽性”在于其早期症状易被忽视:儿童可能通过眯眼、歪头、凑近物体等方式本能地调整视角,这些行为常被误解为“调皮”或“习惯不好”。实际上,它们可能是孩子试图补偿视觉不清的表现。中高度散光(>200度)若未及时矫正,可能增加弱视风险,影响双眼协同功能,但通过科学管理,这些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科学应对:从预防到干预的全周期管理

散光虽无法完全预防,但通过早筛查、早干预、长期监测,可最大程度减少其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家长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定期视力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0-6岁儿童眼保健核心知识问答》,儿童应按年龄分段接受专业眼科检查:

新生儿期(0-1月):2次(家庭访视、满月健康管理)

婴儿期(3-12月):4次(3、6、8、12月龄)

幼儿期(1-3岁):4次(18、24、30、36月龄)

学龄前期(3-6岁):3次(4、5、6岁)

通过散瞳验光、角膜曲率测量等检查,医生可准确评估散光性质(规则/不规则)及度数,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

2. 培养科学用眼习惯,营造健康视觉环境

户外活动: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白天户外活动,自然光照射有助于眼球正常发育。

用眼原则: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读写姿势。

光照环境:阅读时使用照度均匀的护眼灯,避免在过强或过暗光线下用眼。

3. 选择合适的矫正方式,个性化干预

框架眼镜:适用于规则散光及较低度数散光人群。验配前需由专业人员进行验光,必要时开展散瞳验光,以准确了解散光的性质与度数,随后进行戴镜、试镜,最终验配出适合自身的散光框架眼镜。

RGP(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主要适用于不规则散光、高度散光人群。与框架眼镜不同,RGP镜片直接贴附于角膜表面,镜片与角膜之间形成的“泪液透镜”,能更有效地矫正不规则散光。由于RGP镜直接戴在角膜上,可大幅减少厚镜片引发的像差,降低视物变形程度,从而提升成像质量。

株洲三三一爱尔眼科医院建议家长在孩子3岁前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利用6岁前视觉发育的可塑性阶段进行规范矫正,以促进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

来源:红网

作者:胡雄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2/74/1523993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