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曾译婳 醴陵报道
奋进无声,四十载硕果累累。40年前,醴陵撤县设市,踏上发展新征程。40年来,醴陵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题的智慧、深耕的勤勉、致远的信念,共同绘就了醴陵乡村发展的壮美画卷。
破题:乡村改革的“醴陵解法”
撤县设市40年来,面对农民从“温饱”到“富裕”、农村从“滞后”到“振兴”、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综合考题,醴陵探索出了有效的“特色解法”。
“以前锅里的米总是不够分,现在冰箱里的肉吃不完。” 这是均楚镇马家垅村马榜生在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视力二级残疾的汉子,曾背着一家四口的生计重担:妻子体弱且智力障碍,老母亲卧病在床,全家靠打零工和邻里接济过活。
转机出现在脱贫攻坚的春风里。红本本的低保证、残疾人补贴先兜住了底;斑驳的土坯房被推倒,政府帮忙盖起了青砖瓦房,窗明几净的屋里第一次装上了电灯;技术员送来的鸡苗鸭苗叽叽喳喳,成了马榜生摸索养殖的“启动资金”。最让他心安的是,村里推荐儿子马双去合作社做工,一天100元的收入让这个家有了长久指望。
马榜生家的变化,是醴陵脱贫攻坚的缩影。2020年,全市3.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7个省级贫困村摘帽,脱贫户年收入从2013年的2044元蹿升到2021年的12119元。那些曾经弯腰讨生活的乡亲,如今挺直了腰杆——政策的阳光不仅照亮了屋檐,更暖透了心窝。
石亭镇樟树村的千亩稻田里,种粮大户汤师傅感慨良多:“以前牛拉犁、手插秧,产量也不高,现在田成方、渠成网,机器作业,一亩地还能多收120公斤!”
这片投资623万元的高标准农田,是醴陵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早在上世纪90年代,醴陵就创下过“长江流域首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粮”的纪录;如今更了不起,智能灌溉、绿色防控、良种培育让粮食生产越来越“靠谱”。农民们说:“以前种地靠力气,现在靠科技;以前看天脸色,现在比人智慧。”
“我家的玻璃椒卖到欧洲去啦!”明月镇云岩社区的贺大姐捧着红彤彤的辣椒,脸上的笑容比辣椒还艳。这个曾被当作“家常菜”的辣椒,如今有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光环,品牌价值1.75亿元,让乡亲们靠着大棚里的“红火”,盖起了村里的“小洋楼”。
李畋镇洪源片区的果农们也尝到了甜头,如今抱团发展4000亩果园,春天赏花、秋天摘果,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去年赚了15万,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返乡种果的小李擦着额头的汗,眼里闪着光。
从“明月玻璃椒”到“官庄黑山羊”,从“板杉茶油”到“均楚毛尖”,醴陵的“一村一品”像珍珠一样串起了乡村致富路。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49亿元,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特产,正变成乡亲们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深耕:城乡融合的 “醴陵实践”
乡村要振兴,不能关起门来干。醴陵人懂得,只有让城市与乡村手拉手、要素流动无障碍,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落地。他们用“强镇、兴村、融合”三步棋,走出了城乡一体的新路子。
茶山镇的农资仓库里,村民们正按低于市场价3%的价格领取化肥。这个由村集体联合供销社、信用社搞的“三社合一”模式,不仅服务本村,还辐射周边3个乡镇。“以前买化肥要跑县城,现在家门口就能拿,还便宜!”东岗村的黄叔扛着肥料袋说。
醴陵把乡镇当作城乡融合的“中转站”,构建起“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发展网。强镇带弱镇、抱团谋发展,让乡镇既能接住城市的技术资金,又能带动乡村的产业就业,成了名副其实的“连心桥”。
枫林镇隆兴坳村的耿传公祠前,一批批学员正在聆听“将军大使”耿飚的故事。这个红色旧址如今成了热门培训基地,每年接待500多场党性教育活动。“老祠堂活了,村民腰包鼓了。”村支书付铁棉说,“城里来的老师、学员多了,村里的农家乐、土特产也火了。”
醴陵的村庄各有各的活法:有的靠红色资源搞培训,有的靠绿水青山办民宿,有的靠传统手艺做销售。每个村都找到自己的“金点子”,乡村振兴自然水到渠成。
船湾镇玉堂村的油菜田里,一场特别的“田间课堂”正在进行。高级农艺师徐源辉拔起一株病苗:“大家看,这是菌核病,要这样防治……”30多位种植户蹲在田埂边认真听,随后无人机嗡嗡起飞,精准喷洒农药。“专家手把手教,机器代人干活,这技术城里都未必有!”种了30亩油菜的谢大姐笑着说。
醴陵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墙”,让城里的专家、技术、资本流向乡村,让乡村的特产、风景、劳动力对接城市。这种“双向奔赴”,让城乡融合有了实实在在的模样。
致远:共同富裕的 “醴陵答卷”
40年前,泗汾镇村民陈大爷家的账本上,人均年收入只有734元;2024年,醴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59元。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从“温饱线”迈向 “小康路”的故事,是醴陵写给人民的幸福答卷。
“以前靠几亩田糊口,现在收入渠道多着呢!”陈大爷扳着指头数,“土地流转每年有租金,去产业园打工有薪金,儿子开网店卖瓷器有佣金,年底合作社还分股金。”如今的醴陵农民,收入不再单靠种地,“四金”成了新常态。2024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7688人,3575名农村劳动力找到了新工作,越来越多的家庭过上了“肉蛋不断、四季有新衣”的日子。
“石羊河变清了!”枫林镇的周大妈坐在河边枫树下,看着水里的游鱼,“以前是黄泥沟,现在能洗菜、能钓鱼,城里小年轻都来拍婚纱照呢!”
上世纪80年代,醴陵曾因水土流失让山河“破了相”;如今通过封山育林、水系治理,流失的土地重披绿装。家家户户门口摆着分类垃圾桶,村里有了健身广场,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水系连通项目让3个镇35个村的13万人喝上干净水、走上景观路,乡村真正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李金武正紧锣密鼓地布置着即将投产的生产车间。这位在上海打拼近20年的游子,2022年带着1.58亿元投资回乡创业,项目投产后能带动近百人就业。“在外再风光,不如回家带乡亲一起闯。”李金武说。
醴陵用“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诚意,让2128名像李金武这样的人才带着资金、技术、理念回归,2024年带动7257人就业。这些“新老乡”与本土能工巧匠并肩,让乡村发展的动力越来越足。
四十年风雨兼程,醴陵乡村完成了从“土坷垃”到 “金疙瘩”的蜕变。当春风再次吹过渌水两岸,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继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因为大家知道,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来源:红网
作者:曾译婳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