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华学子校园创业路演 株洲高新区现场评审“点将”

微信图片_20251104144358_900_209.jpg

红网时刻新闻11月4日讯(通讯员 杨如 陈雯欣)10月底的北京,已有寒意,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内却热潮涌动。一场特殊的“招贤”路演——株洲高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路演评审清华专场正在这里进行。台上,19支来自清华大学不同学院的学生团队轮番登场,展示的项目覆盖新材料、人工智能、环境监测等前沿领域;台下,来自株洲高新区的评审团队凝神倾听,不时发问。

这场看似寻常的校园路演,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双向奔赴”。这背后,是制造名城株洲对创新人才的深切渴望,是清华大学开放办学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破解“实验室成果如何跨越壁垒、走向生产线”这一创新创业难题的株洲探索。

“最后一公里”的株洲解法,政策与生态并重

“我们的软件就像绘制了一张太空地图,让每颗卫星都能感知前方拥堵与障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在读博士严炜锋团队研发的“太空安全守护者”软件,致力于为卫星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本次路演,他期待能推动项目在株洲落地。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王智权和团队研发的高性能齿科修复材料,实现了从0到1的国产化替代。在创业路上,他感触最深的是株洲给的“坚实后盾”——不仅是场地和政策,更有协调与株洲市中心医院共同申报国家级“揭榜挂帅”项目的精准支持。

从仰望星空的航天软件,到普惠民生的齿科材料,这些创新项目如何在株洲扎根成长?株洲高新区给出的答案是:用政策与生态并重的组合拳,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设立了每年5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池,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5万元、10万元、20万元不等的无附加条件‘梦想资金’支持。”株洲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贺志文介绍,这笔“梦想资金”的投入,解决了初创团队的燃眉之急,更传递了一座城市对青年才俊的诚意与信任。

今年,株洲高新区已开展三期评审,受理来自清华、中科大等高校的200余个创业项目,前两期共支持39个项目,发放资金310万元。此次清华专场,13个项目拟获支持。

超越“给钱给地”,一场校地合作的“新范式”校地合作,并非新鲜,但过往“热热闹闹签约,冷冷清清收场”的案例并不少见。若只停留在简单资源交换上,这样的合作注定难以持久。清华大学与株洲高新区的合作,正在尝试超越这种浅层互动,构建一种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

这是从“摘果子”到“共同育苗”的转变。

“清衿启航”训练营便是例证。株洲高新区不是等项目成熟了再来“摘果子”,而是将服务前置,从项目孵化初期就介入,为清华首批22支团队提供政策指导与资源对接。这种“陪伴式成长”,大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造名城如何抢占先机?答案毋庸置疑,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正是人才。

与清华大学的深度合作,正是株洲高新区布局人才战略、积蓄发展动能的关键举措。其目标远不止引入几个独立项目,而是要打造一个能够持续汇聚高端人才与前沿技术的“战略蓄水池”。

株洲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天元区委常委、副区长洪海侠表示:“株洲高新区高度重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希望以此次活动为起点,进一步畅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路径,推动更多清华智慧在株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对于严炜锋这样的创新人才而言,看中的不仅是启动资金,更是株洲作为制造名城所提供的完整产业生态与实现梦想的舞台。他希望在株洲建立研究中心,吸引更多国防科技人才加入。可以预见,一个优质项目落地,有望在株洲形成一个强大的人才磁场,产生集聚与倍增效应,这是“人才密码”激活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来源:红网

作者:杨如 陈雯欣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55/96/1540641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