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秩育桃李,醴陵教育步步向前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匡凤 醴陵报道

渌江文脉,千年不断;尊师重教,蔚然成风。1985年,醴陵撤县设市,开启了从县域到城市的崭新篇章。四十载光阴流转,当工业的脉搏强劲跃动,穿透岁月、支撑城市向上生长的深沉力量,正是这方水土对教育的执着坚守。

从“醴陵出人才,渌江书声朗”的古训传承,到四十年间教育由弱到强、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的华美蝶变,尊师重教的精神薪火相传,教泽绵延,书写着属于醴陵新时代的育人答卷。

从无到有!先手布局筑稳教育根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85年,醴陵撤县设市的号角吹响,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先手棋”。

据数据显示,1985年醴陵7至12周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5%。在12至15周岁少年儿童中,小学教育普及率为99.08%,毕业学生的毕业率(合格率)为95.03%,“四率”均超过国家普及小学教育的标准。基础教育的夯实,为更高层次的教育发展铺好了路基。

“1984年醴陵就成为全省第一批普及小学教育的县市,提前全国两年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在这个基础上,醴陵教育如何更进一步呢?”时任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的李其昌,提出了建设一所实验小学借以带动全县小学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设想。

图片

上世纪初醴陵城区

图片

很快,李其昌的设想就得以实现。1985年,城关镇渌江小学更名为醴陵市实验小学,被列为全市示范性小学,还被纳入华中师范大学全国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点校,启动大规模改扩建:拆除老旧的南华宫,新建红砖教学楼……

“建校之后第一个目标是要达到‘一无两有’,就是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李其昌今年已经77岁,从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到醴陵市实验小学首任校长,他不仅亲历了醴陵全面普及小学教育的关键阶段,更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提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当时给我们的任务很明确:要做醴陵小学教育的‘标杆’。”李其昌回忆,为了这个目标,他带领教师团队提出“四改”理念,实验小学也很快发展壮大,扩至24个教学班,教师增加到36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成为全市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图片

“北斗卫星讲解科普知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的强大、北斗卫星的神奇与对世界的影响。”在今年上半年实验小学举行的市“科创筑梦·强国有我”校园科技节上,13项STEM课程体验、人工智能创作、科幻画等科技主题活动,让学生肖瑾瑜大开眼界。

“从实现‘一无两有’到如今的‘三三智慧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整体教学改革实验到现在的‘五育融合’特色课程,我们始终沿着前辈们探索的方向前行,为醴陵教育添砖加瓦。”实验小学现任校长蓝秀介绍,学校现有5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953余人,在职教职工153人,教学设施涵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及校园网络系统,先后获评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

“近三年在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实践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赛事中,学校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奖项近百项。2024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实验基地,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的中小学校,科创教育成果辐射全省。”蓝秀介绍。

从李其昌到蓝秀,不同时代的教育者始终以“标杆”之姿,在醴陵教育的沃土上拓荒耕耘。这种奋进之姿,是在“四率”达标后仍求突破的清醒,是将“改模式”理念延续为科创获奖的坚守,更是教育者对“百年树人”使命的深刻践行。

1994年,醴陵全面启动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醴陵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1999年、2004年,醴陵两次被评为湖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醴陵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

2016年12月13日,湖南工业大学与醴陵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2019年9月,湖南工业大学醴陵陶瓷学院正式运营。学校的成立,填补了醴陵在陶瓷专业高等教育方面的空白,为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从“普小”“普九”“扫盲”到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四十年时间维度里的一个个事件,是醴陵教育工作者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记录着醴陵教育发展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成果。

提质升级!均衡发展实现从有到优

教育的发展如江河奔涌,既需要源头活水的持续滋养,更需要航道疏浚的精准施策。当“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上好学”便成为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而醴陵教育的提质升级,正是对这份期盼最有力的回应。

“以前醴陵没有初中,之前我们到长郡去学习,他们的校史就记载了李立三等醴籍学子的求学经历。当时的醴陵本地,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市教育局教育志编纂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云介绍,据醴陵县志记载:当清制季学制更新,邑中青年才俊,肄业渌江书院者皆负笈长沙。1911年,醴陵等十二县联合成立长郡中学,彼时,李立三、黄龙、张子意等醴籍学子皆往长沙求学。

“以前是没基础、没条件,要读书只能出去读。”他们的身上有着共同的缩影,承载着醴陵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越来越高速,大中小城市间的交通越来越方便,面对近在咫尺的优势教育资源,包括醴陵在内的家长们很难不动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醴籍学子家长表示。

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教育认知也在悄然转变。

“以前总觉得镇上的学校课程不丰富,教师资源不强,担心孩子的学习。”家住泗汾镇的付强,是一名初中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一直忧心忡忡。然而,让他惊喜的是,“龙头校”第二中学将艺术教育课堂搬进了泗汾中学美术室。“孩子在镇上也能上各种课程,还加入了社团,兴趣和自信心爆棚,学习也更有动力,我们家长也很放心。”

从“担心择校”到“安心入学”,家长心态的转变,正是教育均衡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黄沙中学小学部舞蹈教室里,学生们正接受姜湾小学老师的训练和指导。

“教育集团教师们的支持,包括教学技巧方面、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专业化指导。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也有了很大提升。”黄沙中学小学部教师陈响说。教师资源共享,正是“资源共享型”教育集团的具体办学举措之一。

今年,醴陵市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全市确定醴陵一中教育集团等衔接型、姜湾小学教育集团等资源共享型两种类型的六个中小学教育集团,涵盖19所城乡学校,构建起“龙头校+成员校”的协作体系,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组成紧密型的“教育共同体”。

集团化办学不仅是资源的简单流动,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龙头校的先进管理经验、特色课程体系通过教研联动、集体备课等方式,为成员校注入发展动能。这一举措,如同一座座桥梁,跨越了城乡教育的鸿沟,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在学校建设方面,醴陵也在不断发力。新增了陶子湖小学、建宸等公办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通过划片招生等政策,确保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硬件升级与政策优化双管齐下,让“上好学”从愿景变为现实,书写着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温暖答卷。

图片

“十四五”期间,教育保障更加坚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近四年共投入48.28亿元,2021—2024年增长率为11.29%,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级各类资助151168人次,发放资金11713.39万元,完成农村薄弱学校改造98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58所,新建陶子湖学校、建宸学校,挖潜扩容15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超1.5万个,新建公办幼儿园20所,新增公办园位900个。

如何破解区县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如何满足老百姓日渐提升的教育需求,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在思考的问题……醴陵以“学在醴陵”为目标,打出一系列教育提质“组合拳”,让本土教育磁场持续增强,在千年瓷都长出一片“人才森林”。

图片

“梦想助跑堂”便是其中亮眼的一招。它借力醴籍名师和全国教育人才智库,建立醴籍名师“人才库”,高校名生“学长群”,高校专家“顾问团”,构建专家团队“师徒营”,拓建学科名师“深耕团”。为醴陵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教育科研等全方位支持。

“‘梦想助跑堂’活动开展以来,‘醴籍名师’专家团已由活动之初的25人增至68人,成立了对口支持子项目30个,举行讲座近百场,送教近200节,惠及师生一万余人。”市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杨运中说。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梦想助跑堂”活动17次,邀请20余名专家、名家来醴。

如今,走进醴陵的城乡校园,标准化的实验室、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已成为标配,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参与特色课程、接触艺术熏陶,城乡教育的壁垒逐渐消融。从“有学上”的基础保障到“上好学”的品质追求,醴陵教育以均衡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四十载的发展长卷上,描绘出一幅城乡教育齐头并进、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光彩的动人图景。

品牌塑造!“五育并举”成就学在醴陵

四十年,当本土教育资源日益优质,当城乡课堂同样精彩,家长们的择校焦虑逐渐消散,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留在醴陵,在这片教育沃土上追逐梦想、茁壮成长……

图片

盛夏的株洲市体育馆内,2025年株洲“厂BA”小组赛第一场比赛火热进行,来自浦口中学啦啦操队的14名队员,身着统一的队服,精神抖擞地登场,为醴陵华鑫队加油助威。

这支成立于2024年9月的啦啦操队,已经是有着湖南省啦啦操比赛初中组第二名、醴陵市啦啦操比赛二等奖等众多参赛成绩和表演经验的队伍,它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学校高度重视“五育并举”,并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在德育上强化思想引导,智育上深化教学改革,美育上丰富艺术教育,劳育上注重实践体验,体育上保障锻炼时间,形成了全方位的育人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在学科竞赛、艺体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浦口中学校长杨志春介绍,学校以硬件建设为基础,精心打造了科学实验室、美术工作室、音乐教室等多元功能室,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组建了篮球社、文学社团、艺术社团等各类社团,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劳动教育课程、社会实践等特色活动,构筑起“五育并举”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开玩笑不嫌事大?校园欺凌?每件小事都是大事……”5月下旬,富里中学初二班教室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陈珊琪正在上以预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除了为全校每个班级上好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二上午还要参加初中心理名师工作室组织的教研会。基本上每所中学的心理老师都会参加,单周我们讨论本月任务,设计活动、研讨备课;双周我们就进行心理辅导技术的学习。确保能以多彩多样的心育活动,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落实一人一案, 一生一策,并且针对需要关注的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向市教育局每月一汇报。”城北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雷本军说。

“醴陵设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名师工作室引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工作室秉持‘多元融合’理念,创新‘贯通式’育人模式,通过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减负、为家庭赋能,全方位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我们也会持续优化工作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醴陵市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常态化反卷减负,我们还开发了特色化课程,并通过多种主体化活动育人。”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谢海波介绍,在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2020年9月购买了日慈公益基金会的心智课程项目,引入“心灵魔法学院”教程,为450人次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包,29974名学生受益。同时,打造“美好教育・心醴有你”课程,聚焦实际问题,开发系列心理剧,并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校长带你来跑步、老师陪你来唱歌、同学邀你来拔河”全员文体活动。

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全市组织了200多场家庭教育讲座,覆盖9.35万人次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理念与心理疏导技巧。联合市心理健康管理中心成立“医校联盟”,开通危机转介绿色通道,成功干预31起心理危机个案。启用“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与管理云平台”,2024年秋季筛查出的2561名异常学生,经建立专属档案、跟踪辅导,2025年春季复测合格率达82%,还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家长会、亲子互动活动,凝聚多方合力。

2025年2月,125所中小学开展了“春季心理护航行动”,受众79300余人;3月,在全市组织心理漫画比赛,6万余名学生参与,获评株洲市优秀组织奖。4月,开展心育教学竞赛,156名教师参赛。5月,开展系列“五育润心,护航成长”和“培育积极心态 增强心理韧性”主题活动,在“三考”前期,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多元减压活动,为广大学子构筑心灵“防护网”,注入备考“正能量”。目前,178所中小学常态化开展全员文体活动,已有超9.15万名师生参与。

从“育分”,到“育人”,背后体现的,其实正是醴陵一直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生动实践。

从“教育空白”到“体系完善”,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负笈出走”到“学在醴陵”,醴陵教育的四十年,是一部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史诗。如今,漫步醴陵城乡,校园成为最美的风景,书声化作最暖的民生,教育正以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活力,为醴陵的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匡凤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2/65/1521850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