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曹缇 通讯员 白可冰 株洲报道
“办卡时说长期有效,现在连人都找不到。”10月中旬,株洲市民李女士发现,常去的医疗美容门店已人去楼空。而她的遭遇并非个例,“商家跑路”“余额不足需再充值”的抱怨,在超市、健身房、培训机构等场所屡见不鲜。这些乱象的焦点,指向一种常见的消费模式:预付卡。
10月24日,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检察院一场特殊的听证会,将这张小小的预付卡推至聚光灯下。行业主管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学专家、志愿者等各界人士围坐一堂,为这个牵连万亿级消费市场的全国性监管难题,寻找“株洲解法”。

听证会现场。
预付卡消费“甜蜜陷阱”频发
今年6月,芦淞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线索排查中发现,辖区内多家企业的预付卡业务暗藏风险。
“无备案、不透明、超额发卡、限时消费、未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无风控、数据黑洞……”芦淞区检察院员额检察官、案件承办人郭槐介绍了企业违规行为集中呈现的七大特征。
更隐蔽的风险,藏在监管缺位的灰色地带。芦淞区检察院查明,行业主管部门既未在指定媒体公告备案信息供公众查询,也未开展定期检查,使得企业违规行为得以持续发酵。
“消费者充值时以为锁定了优惠,实际上是把资金风险转嫁给了自己。”郭槐在听证会上出示证据时强调,这些资金如同“定时炸弹”,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消费者维权无门。
株洲市市场监管局12315热线主任刘萱透露,2024年,当地涉预付卡投诉有7000多件,今年1-9月仍有1001条投诉记录。
多方“会诊”监管难题
一张小小的预付卡,背后牵连的是万亿级消费市场,更是政府监管、商业诚信与法律制度的系统性考题。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行业主管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人民监督员、听证员、旁听代表等展开多轮质证,探讨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是否可通过地方立法,将个体工商户纳入强制备案范围?”参与听证的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谢米隆认为,现行法规主要针对企业法人发行预付卡,但社区美容院、小型健身房等大量个体工商户通过私人名义发卡,游离于监管之外。
这一痛点引发了与会者共鸣,多位代表委员建议,以人大代表建议或政协提案形式推动地方性法规出台,明确“个人或家庭作坊式经营主体”发卡门槛与责任。
听证员谭力则从源头治理角度建议:“引入第三方资金存管机构是关键,让资金流转全程透明。”他认为,在数字经济普及的背景下,预付卡是大势所趋,但必须做到“防范于未然”。
部门协同的短板同样亟待补齐。“消费者投诉要在12315、12345间切换,相关部门权责交叉却缺乏衔接。”人民监督员胡少清的话道出维权难点。对此,与会者达成共识:建立“信息共享+协同执法”机制,打通数据壁垒开展联合检查。
以公益诉讼守护消费公平
经过多轮质证,听证会最终所形成的检察建议,将围绕无备案、不透明、超额发卡、限时消费、未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无风控等痛点、难点进行精准防控并予以制发。
在备案环节,要求企业限期完成备案并编号公示,实现“一企一码可查”,破解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难题;资金监管上,明确企业确定资金存管账户后,应与存管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并委托银行对资金存管比例进行监督;限额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记名卡5000元、不记名卡1000元的刚性标准,严禁“充值升级”等变相超额行为……这些检察建议直指行业症结。
“这只是破局的第一步。”芦淞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谭丽霞的表态掷地有声。通过公开听证,检察机关将“单向监督”转为“多方共治”,既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最终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整改不到位的,将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谭丽霞表示。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已在听证会上表态,将全面采纳检察建议,重点推进备案系统升级、资金存管协议签署及跨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并定期向检察机关反馈整改进展。
这场深秋的听证会落幕了,但预付卡监管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正如谭丽霞在总结时所说:“守护消费公平,需要法律的刚性、监管的韧性,更需要多方协同的合力。”在万亿级消费市场的治理考卷上,株洲正写下生动的答案。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白可冰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