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27日讯(通讯员 杨佳思 周扬莉)8月24日,2025年中国大学生巴哈大赛在浙江圆满落幕。在这场汇聚全国115支队伍、近3000名大学生的竞技盛宴中,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巴哈车队脱颖而出——燃油车与电动车双线告捷、双双斩获一等奖,这是该校继2017年参赛以来屡获佳绩的又一重大突破。
双冠荣耀的背后,是10个月里跨专业协作的夜以继日,是38℃高温下9小时车检的咬牙坚持,是凌晨扛着55公斤电池箱的蹒跚脚步,是老师们900公里自驾的全程守护,更是近十年来团队技术创新与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从2024年筹备之初的寒冬到2025年热血奋战的盛夏,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巴哈车队的师生们,用无数个“拼尽全力”的瞬间,把艰辛酿成了荣耀,用热血与汗水书写了青春最耀眼的答卷。
双线作战:跨专业组建赛车“梦之队”,从爱好到专业的十年蜕变
该校巴哈车队的故事,始于2015年3月一份纯粹的热爱——彼时,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因对巴哈赛车运动的热忱,自发组建了这支爱好团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完成从“兴趣小组”到“专业战队”的蜕变:由该校车辆运用学院主导,汇聚“两车”(汽车、机车相关)及信息工程等多个学院的大一、大二学生。目前,团队拥有汽油赛车3台、纯电动赛车2台、卡丁车3台,每一台车从设计研发到路试优化,均是在老师带领下由学生完成,真正实现了“从图纸到赛道”的全流程实践。
DR车队成员获奖合影。
“单靠某一个汽车专业造不出顶尖赛车!”2024年11月筹备初期,该校车辆运用学院院长周定武的这句话,成为组队核心思路。在他的统筹下,车队打破专业壁垒,组建了两支专业化队伍战巴哈大赛,形成了“油电并行、各司其职”的作战格局。
其中,DR车队投身油车角逐,由该校车辆运用学院的彭进、杨琴、周定武和校实训中心副主任王海波负责指导。16名队员横跨计算机网络、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等多个专业。车队由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张翔任队长,下设技术组(负责车辆制造测试)、运营组(统筹商务合作与品牌宣传)、车手组(把控车辆驾驶和数据测试)。
中湘车队则专注电车赛道,由该校车辆运用学院的李霞辉、尹子中、李思晨、欧弘飞、郭玉婷以及车辆工程学院的陈磊华负责指导。车队13名队员,分别来自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等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吴杭泽担任车队队长,队内设有加工组、设计组、电路组和营销组4个小组,从零件加工到答辩准备,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从自发组建的爱好团队,到跨学科协同的专业战队,中湘车队的成长轨迹,既是一群青年学子追逐赛车梦想的历程,更是学校践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生动缩影。
9小时车检:38℃碎石路上的“补给战”,拼出“参赛通行证”
“静态赛成绩不理想,我们就用动态赛赢回来!”面对开局的压力,DR车队队员们没有气馁,反而铆足了一股劲。该校DR车队指导老师彭进介绍,比赛于8月20日开启,20-21日为车检与静态答辩,22-24日为动态赛,但赛场上的突发状况、棘手难题一个接一个。其中,车检是能否站上赛道的“生死关”——8月22日6点至15点多,DR车队经历了整整9小时的严苛考验。
为了这场动态赛,队员们早早就开始准备。8月17日,距离比赛还有三天,DR车队指导老师彭进就带着队长兼车手张翔、车手邓义祥勘察未封闭的赛场,“提前摸清赛道,比赛时心里才踏实。”
DR车队耐力赛前抢修整备车辆。
8月22日上午,当大多数参赛队伍还在做最后准备时,DR车队已率先进入车检环节,这是决定能否站上赛道的关键环节。“传动轴包裹不规范、线路包扎需重做、制动系统要微调……裁判的每一个要求都不能含糊。” 队长张翔回忆,关键时刻,指导老师彭进、杨琴全程坐镇,“我们慌的时候,老师总能及时给技术决策,像定海神针一样。”
更磨人的是车检场地与临时基地的800多米路。路面满是碎石,正午气温飙至38℃以上,太阳烤得地面发烫。“抱着工具跑的时候,鞋底被碎石硌得生疼,热浪往脸上扑,感觉每一步都踩在火炭上。”技术人员何浩宇说,为了不耽误整改,及时运送工具和物资,大家自发搭起一条高效的“补给线”:两人在车检区外待命接应,临时帐篷当补给站,其他人往返运送工具和水。其中,学生何浩宇来回跑了7趟,鞋底被碎石磨得硌脚;学生邓义祥在运送间隙还要钻进车底调试零件……当其他队伍都陆续午休用餐时,DR车队的队员们仍围着赛车奋战,没有一个人喊累。“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劲,我特别感动。”指导老师杨琴这样说。
“下午3点多,看着裁判在车检表上写下‘通过’时,我们都相拥而泣。”队员王钢灿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那张薄薄的车检表,是我们用9小时的坚持和无数滴汗水换来的‘参赛通行证’,比什么都珍贵。”
逆风翻盘:匠心焊接筑坚甲,连夜抢修创佳绩
“快看!那车翻了两周半还没出现状况!”在此次巴哈大赛的单圈赛与耐力赛现场,该校DR车队自主研发的赛车意外腾空翻转两周半重重着地后,赛车车身焊点未出现丝毫开裂,漆面依旧完好无损,证明每个焊点的强度远远高于母材强度。这一幕让众多参赛车队惊叹不已,直呼“湖汽,真牛!”
其实,这份赛场上的“硬核表现”,绝非偶然,而是源于该校车队在赛车研发环节的极致匠心。为了让每一条焊缝都经得起赛场考验,中湘车队教师尹子中、陈磊华带领焊接组队员,把“精益求精”融入了每一道工序:从调整焊接电流参数、优化焊枪角度,到反复开展焊点拉力测试、打磨焊道平整度,哪怕是毫米级的瑕疵,都要推倒重来。“车身强度是赛车安全与竞技能力的核心保障,每个焊点都要像‘铆钉’一样牢牢锁住车身,不能给安全留任何隐患。”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为赛车铸就了一副“安全铠甲”,也让湖汽的技术实力在赛场惊艳亮相。
中湘车队成员获奖合照。
比赛期间,中湘车队还遭遇了一场严峻考验:前一天比赛中,赛车突发前空翻事故,悬架系统严重受损。“第二天就是决定最后排名的耐久赛,修不好,所有努力都白费了。”队长吴杭泽回忆当时情景还捏了一把汗。
来不及沮丧,指导老师陈磊华、李思晨、欧弘飞带着队员们连夜投入抢修。由于赛场晚上不通电,队员们需要一边打灯一边修车,陈磊华只能借着微弱的光完成了焊接加工。学生刘宇锋因着急拧上螺丝,不小心被电机烫伤,也根本顾不得包扎伤口。为了采购一个临时配件,欧弘飞骑了十多公里的自行车给买回来了。从检查悬架变形程度,到临时加工替换零件,再到反复调试确保安全,直到次日凌晨2点40分,赛车终于恢复基本行驶状态,可他们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还没结束:距离7点30分的耐久赛发车,只剩下不到3小时。
清晨5点30分,天刚蒙蒙亮,车队电气安全员李祥、李连庆就赶到赛场完成赛前最关键的准备:要将两个各重55公斤的电池箱,从赛场的P房搬到1.5公里外的换电区。可越野赛场的“路”布满乱石,更糟的是,原本用来运电池的推车,车轮卡进石缝纹丝不动。
中湘车队维修摆臂。
“不能等!扛!”为了抢时间,李祥和李连庆没有丝毫犹豫,齐齐将55公斤重的电池箱扛上肩。“刚一上肩,肩膀就像被巨石压得生疼。”李祥说,为了防止电池箱滑落,他们的手指死死抠紧箱底凹槽。脚下的碎石硌得脚掌生疼,好几次差点被凸起的石头绊倒。一路上,两人互相打气,当终于把两个电池箱稳稳放在换电区时,他们的胳膊几乎僵得抬不起来了,“但心里却是开心的。”
比赛中途换电环节,依规只有赛前考取电气安全证书的李祥、李连庆能进入封闭换电区操作。两人戴上绝缘手套,动作娴熟利落:取下维修开关、拔出高压插口、更换满电电池,整套流程仅用四分钟就顺利完成。换电后,他们还仔细检查悬架系统,确保赛车状态良好。
从焊点的精益求精,到逆境中的连夜抢修,再到徒手扛电池的咬牙坚持,正是这股“不放弃、不松懈”的拼劲,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让中湘车队在逆境突围,最终拿下耐久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守护同行:900公里自驾,老师是最稳的“定海神针”
队员们的拼搏背后,是指导老师们的全力守护。车辆运用学院院长周定武与DR车队指导老师彭进,为应对赛场突发状况,毅然选择自驾900公里前往南浔。“赛场在荒郊野外,交通不便利。”彭进说,我们自己开车能紧急接送学生、采购临时物资。
“最后一天耐力赛的前一晚,都快9点半了,我们检查赛车时突然发现七条轮胎磨损严重,备用胎又不够,要是带着这样的轮胎上场,不仅影响速度,还可能出安全问题。”DR车队队长张翔回忆,大家当时慌了神——巴哈赛车轮胎轮毂为赛事专用,与普通款差异较大,尽管指导老师们想办法从兄弟院校借到了适配的备用胎,但还必须依靠专业扒胎机完成,在深夜驱车四处寻找后,终于赶在一家汽修店关门前完成。“看着老师们把新的轮胎装到了我们的轮毂上,我们心里又感动又踏实。”
学校的全力支持同样是坚强后盾:除了提供专业的训练场地、先进的造车设备等“硬条件”,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尹万建,党委委员、副校长欧阳波仪等校领导,还多次来到训练场地看望师生,与队员们交流备赛进展,为大家加油打气,让全体参赛师生倍感温暖,也更有信心和底气投入到备赛之中。
荣誉沉淀:比奖杯更珍贵的成长,育人成果反哺产业
从2024年11月筹备到2025年8月登上领奖台,10个月的日夜坚守,换来了两座沉甸甸的双冠奖杯,但对所有参赛队员而言,收获远不止于荣誉。
“巴哈赛场教会我的,不只是造车技术,还有坚持与协作。”该校中湘车队队长吴杭泽说,他已开始期待明年的赛场,“希望和更多优秀队伍交流,为中国大学生赛车事业添砖加瓦。”
“双冠荣耀既证明了我们‘油电双修’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也展现了学校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领域的全面人才培养实力,更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鲜活成果。”周定武表示,未来将紧跟汽车产业变革,持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巴哈大赛已成为该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不仅让参赛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汽车结构设计、制造、装配、调教维修、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使车队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分工明确、跨学科多专业的优秀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目前,中湘车队累计培养学生近300人,其中部分毕业生就职北汽、中车、上汽大众、保时捷汽车等优秀单位,并已成为单位技术骨干,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了湖汽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杨佳思 周扬莉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