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孩童于医院接受专业眼部检查,结果显示:其裸眼视力表现为右眼1.0、左眼0.12;戴镜视力为右眼0.9、左眼0.3,眼位及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综合判定检查结果为“屈光参差性弱视”。医生根据该孩童具体的眼部状况与病情特征,为其定制了系统解决方案,此方案融合了双眼调节训练、视觉刺激训练、精细目力训练以及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训练内容。孩童依方案完成了22次在株洲爱尔眼科医院规范训练后,经复查,目前其弱视眼经配镜矫正后的视力已提升至1.0,达到正常视力标准。
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易被忽视的特殊眼部病症。不同于急性眼病症状显著,其发病初期无明显特征,会在孩子成长中悄然损害视力,且影响具隐蔽性、易累积。临床中,部分家长因缺乏专业知识,孩子日常无异常时难察觉潜在眼部问题,致使部分患儿未在视力发育关键期获及时干预,可能造成视觉功能发育不可逆损伤。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病理机制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病理机制主要源于双眼屈光度数的显著差异。当两眼屈光度数差值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双眼视网膜所成像的清晰度出现差异,或成像大小不等。这种成像的不一致性使得大脑视觉中枢难以将双眼的物像融合为一个清晰、统一的图像,进而抑制了视力较差眼的视觉信号传导。
在视觉正常发育过程中,双眼屈光状态需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保障双眼协同发育并维持正常视功能。一旦出现屈光参差,比如一眼为高度远视或散光,双眼所感知的视觉景象就会产生较大差异。此时,大脑会本能地优先选用视力较好的眼来获取视觉信息,进而逐渐忽视视力较差的眼。被忽视的眼由于缺乏足够的视觉刺激,其黄斑区功能、视觉传导通路以及视觉皮层的发育都会受到阻碍,最终引发弱视。这类弱视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当屈光不正未能被及时察觉和矫正时,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系统化视觉训练
视觉刺激训练
视觉刺激训练,也叫视觉生理基础方法,是借助特定视觉刺激源促进弱视眼视觉功能发育的治疗方式。该方法一般用不同频率的黑白条栅作刺激源,让弱视眼在各个方位受到不同空间频率的刺激。同时,搭配色彩鲜明(如红、黄、绿等)、对比度高的方格图案共同刺激,激活视中枢神经元,推动视皮层细胞发育与功能优化,进而提升弱视眼视力。
精细目力训练
精细目力训练是增视训练的一种,和视觉刺激训练有区别。训练时,视标大小会随进程调整,难度渐增。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能让弱视眼主动适应,提升视觉分辨能力,促进视功能发育,从而改善视力。一般进行精细目力训练和视觉刺激训练时,都要遮盖健眼,让弱视眼充分锻炼,且训练全程不用戴红蓝眼镜等辅助工具。
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3D视觉训练系统
该系统整合了计算机技术与双投影显示技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高度逼真的三维动态视觉环境。该系统在治疗方面具备以下特点:
1.模拟远距离目标:通过模拟处于较远距离的视觉目标,对远视力调节能力起到强化作用,有利于改善眼睛的调节机能。
2.营造三维空间感:提供三维空间的视觉感受,助力患者逐步建立并完善立体视觉功能,推动双眼相关视觉功能更协调地发育。
3.开展晶体操训练:进行晶体操相关训练,让晶状体能够充分伸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晶状体的弹性,同时对睫状肌进行锻炼,帮助恢复睫状肌的调节功能。
4.减轻视疲劳: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的调节紧张状况,助力恢复并提升眼睛的生理功能活性,减轻眼疲劳,对于预防近视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帮助。
早期干预与科学管理至关重要
屈光参差性弱视虽隐匿,但可干预。深入了解其病理机制,能凸显早期发现与及时治疗的关键意义。系统化视觉训练,如视觉刺激、精细目力训练及基于VR的3D视觉训练等,为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与方式。家长需关注孩子视力,定期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科学管理。
来源:红网
作者:彭思源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