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上的“小翅膀”究竟是什么?
翼状胬(nǔ)肉,是一种受外界刺激而引发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它表现为一块从眼角长出,并慢慢向眼睛中央瞳孔区域进展的白色肉状组织,可单眼或双眼发病。由于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因此得名。翼状胬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病,发病率较高。
翼状胬肉的临床表现如何?
在疾病早期阶段,患者通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伴轻微眼部异物感。当胬肉组织发生充血时,球结膜呈现红色,患者常以“眼红”为主诉。随着胬肉向角膜中央渐进性生长,侵入较多角膜组织时,可改变角膜曲率引发散光,进而导致视力下降。若胬肉进展至角膜中央、完全遮盖瞳孔区,将造成失明。
此病变过程具有隐匿性、无痛性、渐进性特征,待患者察觉异常时,视觉功能往往已受严重损害,存在致盲风险。
高发人群画像:
翼状胬肉是结膜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赘生物。长期暴露在阳光(尤其是紫外线)、风沙、烟尘环境中,是诱发翼状胬肉的主要因素。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发对象:
1.特定职业人群:渔民、户外工作者等,由于长期处于户外恶劣环境,眼睛受到外界刺激的机会较多。
2.缺乏防晒意识人群:长期不做防晒措施,使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下。
3.患有眼部疾病人群:干眼症、慢性炎症刺激等眼部问题,也会增加翼状胬肉的发生风险。
4.遗传易感人群:家族中有胬肉病史的人,具有更高的遗传易感性。
翼状胬肉分类
临床上,一般将翼状胬肉分为三类:真发性(真性)翼状胬肉,复发性翼状胬肉和假性翼状胬肉。翼状肉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眼干、眼痒、眼红、异物感、怕光及视物模糊,严重的翼状胬肉可遮盖瞳孔导致视力下降或失明;另外,翼状胬肉导致外观不美也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治疗诉求。迄今为止,翼状胬肉尚无药可治,手术是治愈该病的唯一有效方法。
翼状胬肉如何治疗?
翼状胬肉生长速度较为缓慢,但当它导致视力下降严重时,通常需要采用手术进行切除。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使已经生长的胬肉消失,只能在早期起到延缓胬肉发展的作用。因此,手术治疗是让胬肉患者恢复视力的主要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翼状胬肉切除后有可能再次生长,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若出现复发情况,可以进行二次手术。由于胬肉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有些患者还可能同时患有白内障等其他眼病,此时需要进一步治疗其他眼病。
术后护理至关重要
早期护理(术后1周内)
1.眼部保护:术后当天,医生通常会为患者覆盖眼罩或纱布,以避免外界刺激和患者无意中揉眼。睡觉时,患者可佩戴防护眼罩,防止无意识触碰术眼。
2.术后复查与用药:术后第一天,主管医生会根据眼睛的恢复情况,确定术后用药方案。一般包括抗生素眼药水、抗炎眼药水、人工泪液等,这些药物可以起到预防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手术创口愈合的作用。
3.滴眼药方法:
洗手后,头部后仰,轻拉下眼睑。
滴1至2滴药液于结膜囊(注意不要直接滴在角膜上)。
闭眼1至2分钟,避免眨眼或揉眼。
若需使用多种眼药水,中间应间隔10分钟。
4.避免感染:
术后 1 周内,患者要避免洗脸、洗澡时水进入眼睛。同时,禁止游泳、泡温泉、桑拿等可能污染眼部的活动。此外,还应避免化妆,尤其是眼线、睫毛膏等。
5.减少眼部刺激:
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或处于强光环境中,防止眼睛疲劳。外出时,要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减少风沙、灰尘对眼睛的刺激。
中期护理(术后1周至1个月)
1、伤口检查与用药调整:术后1周,医生会检查伤口愈合情况,确认是否拆线以及调整用药。如果患者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剧烈疼痛、明显红肿。
有黄色或绿色分泌物(可能是感染的迹象)。
视力突然下降。
2、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术后1周后,患者可恢复轻度工作,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健身等。
术后2周后,可恢复一般运动,但仍需避免对抗性运动,如篮球、拳击等。
术后1个月后,可恢复正常生活,但仍需注意防晒和护眼。
3、饮食调理:
宜吃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如胡萝卜、菠菜)、维生素C(如橙子、猕猴桃)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角膜修复。
忌口食物:避免食用辛辣、烟酒、油炸食品,以减少炎症风险。
长期护理(术后1个月后)
1.严格防晒:户外活动时,患者应佩戴太阳镜和宽檐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光、沙滩、雪地等高紫外线环境中。
2.控制干眼症: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必要时可使用加湿器。同时,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保持眼睛湿润。
3.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需要到医院复查,观察是否有复发迹象。如果发现眼红、异物感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来源:红网
作者:刘芳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