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黄:第五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让株洲的众多“隐性冠军”走到聚光灯下。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可以用“隐性冠军”来形容株洲城。这座内陆三线城市,因“身怀绝技”,正走向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中央,并不断从“隐形”中迎来高光时刻。
第五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株洲企业获得多个重量奖项。
5月19日,第五届“中国造隐形冠军”长青峰会在制造名城株洲举行,会上发布了19家“中国造隐形冠军”和19家“时代匠人”企业名单并颁奖,其中5家株洲企业获评“中国造隐形冠军”、7家株洲企业获评“时代匠人”企业。两个重量奖项,让株洲从一众城市中脱颖而出。
近来,株洲不断火爆出圈。
去年11月G20峰会期间,印尼雅万高铁试运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造及株洲智造的非凡实力。今年3月,李强总理履新后首次出京调研,首站就是株洲,点题先进制造。4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文章,推介“制造名城”株洲的做法。
在互联网上,多个公众号转载的《一座中部小城,何以坐拥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文章,让株洲在国内扬名立万。
其实,正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和“隐形冠军”有力加持,让株洲制造不断迎来高光时刻。
坐落在株洲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牵引电传动系统制造车间。
因工业而立 制造名城有朝气
何为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概念的提出者、德国著名管理学者赫尔曼·西蒙教授认为,隐形冠军是指业内排名世界市场前三、年收入少于50亿美元、公众知名度较低、近乎隐形的企业。
“隐形冠军”的背后,是株洲制造业的强劲实力。
先看一组数据,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第32位;株洲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个,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58家、383家,均居全省第2,其中国家重点“小巨人”25家,居全国第17位,单位GDP分布密度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4.5%,大大高于全国、全省的比例,已成为株洲第一大税源。
株洲制造业实力雄厚,离不开“殷实的家底”。株洲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因工业而强,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工业发展史。株洲是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以株冶、331、601、车辆厂、南车、株化等为代表的大企业,为“株洲制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传承与创造并举,让城市永葆青春。
株洲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步入“十四五”时期,株洲铆足干劲,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中国先进制造走出去的“尖兵”。电力机车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国内每10台中小航空发动机就有9台“株洲造”、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带着这样的标签,制造株洲还在包揽更多“第一”。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研制的“深海装备家族”,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攻最难的技术,做最精的产品。
株洲企业正扮演着行业关键技术“攻坚者”、细分行业 “领跑者”。地上跑的,有中车株机研制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贴地飞行”;天上飞的,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生产的探空气球“傲视全球”;海里“游”的,中车株洲所研制的“深海装备家族”可下6000米“五洋捉鳖”。
中国陶瓷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异形建筑群。
在与全国先进地市的“竞技赛”上,株洲闯进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36位,一举拿下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席位中的两席——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余卫平这样评价:“株洲市是中国中车产业实力最强的城市。”
“链”“群”建设 制造名城有底气
在株洲,喝一盏茶的时间,就可以把制造一台机车的上万个零件集齐。
这种“集成”效率,来自产业链的优势。株洲以集群建设为突破口,集聚党建、政府、市场“三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力促主机企业与配套企业“抱团”。这种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的独特性,也让株洲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的12个试点城市之一。
“链”式发展,集群“作战”,有效缓解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冲击的同时,也实现了产业集群创新突破。
10多年前,中车株洲所裂变出中车电动后,株洲顺势而为,引进北汽、立方新能源等企业,构建集研发设计、整车制造、配套生产、检验检测、市场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目前年产值达300亿元。
全球首列智能快运列车在株洲下线运行。
近两年,株洲突破“卡脖子”技术80多项,磁悬浮等技术国内领先,多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
今年1月,“株洲造”地铁列车在欧洲最大机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机场开通运营。从研发到交付,仅用了6个月,创下全球最快地铁列车制造速度。
3月30日,轨道交通首个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花落中车株所,这是全省首次、也是全国轨道交通领域第一次获得标准化领域的最高奖。
株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IGBT封装线。
助力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株洲以项目夯实产业,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这既是基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制造名城的关键一招。
守正创新 制造名城有锐气
我们无法左右变革,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株洲明确以先进制造业和创新为主动力的发展路径,坚持“聚焦、差异化、成本领先”的市场化竞争战略,让“制造名城、幸福株洲”的城市画像愈发清晰。
近年来,株洲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02%,高于全国2.44%的水平,是湖南唯一超过3%的城市,连续四年排名全省第一,科技创新对株洲市经济发展的贡献高达65%。
同时,株洲还拥有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数量位居全国非省会城市前列。
长城电脑株洲基地的生产线。
既要有产业硬实力,也要有营商环境的“软服务”。
一场场政企早餐会,让企业读懂了株洲的诚意和发展密码;从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等“六即”服务,到“企业办事不求人”新机制,再到“一件事一次办”,株洲亮出了“创业株洲、万事无忧”的营商环境新名片。
株洲在全省率先打出“实施意见+行动方案+考核办法”的组合拳,亮出了“年度考核+季度考评+营商环境评估”的指挥棒。选派2117名干部联系4784家企业,问需求、听心声、谈发展、解难题。企业“钱”问题,株洲持“资”以待,托底总规模200亿元的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母基金,投向13条优势产业链。
靠制造业起家的株洲,立志靠先进制造业走向未来。《人民日报》点评株洲“心无旁骛干实业的专注、咬定创新不放松的坚韧、做强做优制造业的决心”,这种专注、坚韧、决心,是株洲制造业不断跃升的强大底气。
在世界的凝视下,株洲已经换上时代的新装,走向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中央。她的背后,是开放创新的中国;她的未来,是气象不凡的星辰大海。
螃白:从株洲,看中国制造的进取心。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