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4日讯(通讯员 任洁)今年以来,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法院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立足“打造‘e渌融和’诉讼服务品牌 争创一流诉讼服务中心”目标,从制度优化、汇聚力量、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先行调解工作质效,为构建多元解纷格局、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一起来看这些先行调解典型案例。
物业服务起纠纷 先行调解化干戈
基本案情:
某物业公司于 2020年至 2025年间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物业委托协议》《物业服务协议》等,就某小区委托管理事项、委托管理期限、物业管理范围、收费标准、双方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作了约定。合同签订后,该小区业主夏某因自家房屋多年无人居住、物业公司卫生清扫情况不佳、部分物业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等方面原因未按照合同约定缴纳物业费,该物业公司则以夏某无正当理由拒交物业费诉至法院。
调解经过:
立案后,经征得当事人同意,该案转入先行调解程序。调解员拿到案件后,和夏某多次电话沟通,了解其拒缴物业费的真正理由,并把夏某约来调解室,耐心倾听其诉求,在此基础上向其讲解物业服务合同相关法律知识,通过积极沟通和释法说理,夏某彻底打消了不缴纳物业费的想法。后调解员组织物业方和业主夏某一起学习了发改委、住建局和市场监督局联合下发的有关空置房的缴费政策等,就文件中空置房的准确定义做了详细解读。对夏某反映的问题,调解员也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管理,立即整改卫生环境,加强物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物业公司欣然接受,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夏某按时缴纳物业服务费共计4935元。
典型意义:
小物业关系大民生,物业纠纷案件虽小,却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若处理不当,容易影响社区的和谐安宁。本案调解员以“如我在诉”的理念与当事人进行沟通,既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矛盾纠纷的高效化解,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传递了法律知识,为同类案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抚养费争议陷入僵局 先行调解来破冰
基本案情:
这是一起第三次起诉的离婚案件,核心矛盾聚焦于婚生女抚养权归属与抚养费金额。原告(男方)第三次提起离婚诉讼,根源是被告(女方)离家三年有余,并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同居且生育一女。原告的诉求清晰明确:一是判决离婚,二是要求被告每月支付婚生女抚养费1500元。
调解经过:
调解初期,双方分歧巨大。作为过错方的被告态度强硬,拒绝支付任何抚养费,认为婚姻破裂后与孩子的关联已断。面对僵局,经验丰富的调解员没有急于组织双方“面对面”谈判,而是果断采取了“背靠背”的调解策略。其首先从法律与情感双重视角切入,与被告展开沟通:“法律明确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不因婚姻关系的解除而终止,这是无法回避的责任。从情感上看,你一分钱不出,孩子长大后难免心生怨恨,孩子奶奶若在孩子面前提及此事,更会加深隔阂。承担抚养费既是对孩子的补偿,也能让自己良心安稳。更何况你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育有子女,原告本可追究你重婚罪,如今他未予追究,已是极大的让步,你更应心怀感激。”经过多轮沟通,被告的态度逐渐软化,最终同意每月支付600元抚养费。
然而,原告对600元的金额并不满意,认为远低于自己的诉求和孩子的实际开支。调解员转而向原告分析现实情况:“我理解你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保障,但被告目前因需照顾年幼的孩子没有工作,经济负担较重。若坚持要求1500元,她无力承担,最终仍是一纸空文,反而会让调解陷入僵局。在她能力范围内争取到实际的抚养费,对孩子来说才是更实在的。”原告听后,态度也逐渐软化,调解员见时机成熟,决定抓住亲情这个突破口,组织双方到法院面对面调解,并建议原告带婚生女一同前来。
调解当天,当被告看到几年未见的女儿时,情绪瞬间崩溃,冲上前紧紧抱住孩子,号啕大哭,一遍遍地亲吻孩子的脸颊。这一幕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原本对被告充满怨恨的原告,在看到这份浓烈的母女亲情后,心中的芥蒂逐渐消散。最终,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不仅确定了抚养费金额,也对离婚后的其他事宜达成一致。调解结束后,一家人还主动提出合影,曾经的矛盾与隔阂,在快门按下的瞬间,被久违的温情所取代。
典型意义:
家事纠纷背后往往是血缘亲情,司法温度不止在于裁断是非,更在于修复关系、抚慰人心。只有以耐心和同理心架起沟通之桥,才能在复杂的关系网中寻求破冰之道。渌口法院始终高度重视涉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工作,积极运用调解等柔性司法手段,在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弥合家庭矛盾,用司法温情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金融借款难偿还 先行调解止纷争
基本案情:
2023年8月,陈某因生活所需,向某银行借款6000元,借款期限1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陈某遭遇婚姻变故,离婚后独自抚养5岁女儿,生活的重担骤然压在她一人肩上。更令人揪心的是,陈某与女儿均患上抑郁症,需长期服药治疗,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陈某渐渐无力偿还这笔借款。
2024年,该银行因催款无果,向株洲市渌口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调解经过:
案件进入调解程序后,调解员第一时间与被告陈某取得联系。电话那头,陈某的声音充满了绝望与疲惫,提及母女俩的病情和窘迫的经济状况时,她情绪崩溃,泣不成声,反复诉说着两人靠药物维持的艰难处境。
面对这样的情况,调解员深知,此刻谈论还款事宜只会加重陈某的心理负担。于是,调解员暂时搁置案件本身,每天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陈某,像朋友一样关心母女俩的病情,叮嘱她按时吃药、安心养病,鼓励她等身体好转后再慢慢找工作,一点点把生活过好。
二十多天的温情陪伴与耐心开导,像一缕暖阳照进了陈某灰暗的生活。她感受到了久违的理解与关怀,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抵触情绪也慢慢消散,主动表示愿意配合调解,尝试分期偿还借款。
紧接着,调解员马不停蹄地与原告沟通,详细说明了陈某的实际困境——独自抚养儿童、母女双双患病、经济极度困难,希望银行能体谅其难处。调解员建议原告免除利息,且在陈某分期偿还期间,只要她按时足额履行支付义务,便不再主张任何利息。
该银行在了解到陈某的真实情况后,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同意了这一调解方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这起纠纷在温情的调解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典型意义:
此案的调解,不仅化解了借贷矛盾,更让当事人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彰显了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法院也郑重提醒,公民应当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需求和实际偿还能力,合理理性借款,切勿忽视风险,盲目借款消费。
朋友借款反成仇 先行调解解心结
基本案情:
汪某与陈某系朋友关系,2024年1月至4月期间,陈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多次向汪某借款人民币合计115000元,汪某念及朋友情分以及基于对朋友的信任,通过微信以转账方式支付了借款。后陈某一直以各种理由延迟还款,汪某多次催收后,陈某仍欠付汪某60000元未清偿。双方因此产生矛盾,汪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陈某偿还借款,并支付利息。
调解经过:
法院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将案件流转至调解平台开展先行调解,并指派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调解员对案件材料进行全面查阅后发现双方当事人系朋友关系,且陈某心怀愧疚也有还款意愿,曾在知晓汪某提起诉讼后,主动联系对方,承诺分三期还款,并按承诺约定当月还款了2万元,剩余4万元分两月归还。但汪某因陈某的多次食言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是自己提起诉讼了,陈某才引起了重视,虽然当时已还款了2万元,但不再相信陈某的还款计划及承诺,不愿与之沟通,强烈要求进入诉讼,要求陈某一次性偿还全部欠款及利息,并承担全部维权费用。陈某一直积极回应调解员,多次表达了对汪某的感激和愧疚之情,但表示目前确实经济困难,难以一次性偿还所有欠款,其认为汪某完全没有必要提起诉讼,徒增许多维权费用,自己不愿且无力承担。调解工作陷入了僵局。
调解员后采用“一梳二释三化解”的方式,引导当事人回忆借款初衷,缓解情绪,以推进后续调解工作。
一是梳理双方争议焦点,从沟通情况看,争议焦点有两方面:1.本金、利息偿付时间;2.诉讼费、律师费等维权费用如何承担。二是强化释法明理,逐一向双方当事人释明利息计算、诉讼费、律师费承担的相关法律规定。三是化解双方矛盾,积极构建沟通渠道,落实调解方案。最终在调解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陈某在随后的两个月内分两次偿还汪某借款本金40000元,汪某放弃要求陈某支付利息,汪某支出的律师费用双方各承担50%。
典型意义:
本案系朋友之间因借款久拖不还引起的民间借贷纠纷,法院委托调解员进行先行调解,积极引导当事人打消猜疑和芥蒂,解开心结,做到既解决了问题,又守护了难得的友情。案件的成功调解,是渌口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发挥先行调解优势的生动体现。下一步,渌口法院将持续提升调解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拓宽多元解纷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