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5日讯(通讯员 朱俊)近年来,渌口区认真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要求,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渌口区淦田镇清溪村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在全市率先探索村民自主实施的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将群众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和美乡村有机融合,在群众增收、集体经济积累、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渌口区发改局成立工作专班,通过12次现场督导及10余场业务培训、项目协调会,推动以工代赈政策精准落地、项目见成效。淦田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专门抓、驻村干部包片抓的责任机制。联动响应机制,创新实行“村级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法,打通跨部门协作堵点。机制运行以来,累计受理村级“吹哨”事项5起,涉及自然资源、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部门限时响应率达100%。通过将协调会直接开到村组一线,现场集中研判并解决用地协调、建材运输等关键问题8个,平均问题解决周期缩短至3个工作日,实现 “小事不出村、难题快解决”,大幅提升堵点难点问题解决效率,形成部门联动合力,推动项目顺利实施。督查考核机制,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通报”督查制度,坚持简化流程与全过程监管双管齐下,将项目推进情况纳入镇、村两级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及项目业主申报全口径资金准入制度,压紧压实各方责任。

渌口区探索“自管自建”实施模式,创新推行“村委会+项目理事会+当地群众”的组织架构。通过民主推选产生13名由村民代表和组长组成的项目理事会成员。理事会全程参与项目决策、施工组织和质量监督,采用 “四议两公开”方式集体决策,反复比选 “人工、材料、机械”的采购与选定,构建起 “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的工程自己管”的自治自管体系。构建“多元参与”动员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动员方式,组织开展“清溪夜话”10余场,发放政策明白卡300余份。依托前期摸底的务工需求台账,精准匹配设置脱贫户岗位9人、重点群体岗位55人,人均增收超8000元,实现“人岗相适、按劳取酬”。完善“全程透明”监管模式,实行“三公示一监督”制度。将项目概况、务工情况、报酬发放分别在镇、村级的公开栏、微信群进行公示,并设置反馈专线电话。参与项目建设的村民以及周边村民自发担任“日常质量监督员”,全过程参与质量、安全和进度监督,实现群众监督效能最大化。

在就业岗位上做“加法”,科学设置技术工、普工、辅助工(基础岗位)等三类岗位。针对弱劳力、半劳力群体专门开发养护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6个。58名特殊困难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重点群体占比达62.8%。在技能培训上做“加法”,开展“培训+上岗”一体化服务。组织道路施工、质量检测等专项培训2期,培训群众102人次,31人通过培训掌握新技能,培育本土工匠6名,帮助当地群众实现“以工代训”提升就业技能,从而实现向技术工种的转变。在资源整合上做“加法”,创新“以工代赈+”模式。整合农业农村、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资源,将道路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投入整合资金50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打通500亩山林资源运输通道,预计带动发展红松茸、清溪高山云雾茶特色种植800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群众出行时间平均缩短40%,运输成本降低35%;预计发放劳务报酬总额超120万元,人均增收1.2万元,较项目实施前增长50%。同时,清溪登山基地道路建成将带动周边特色种养殖及农产品产销,联农带农效益显著,预计全年吸引游客 10 万人、刺激地方消费超 6000 万元。
严把劳务报酬发放关,实行“银行代发、一人一卡”模式,按月发放劳务报酬。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中央投资的35%,设立专用账户并实行台账管理、银行直发。区发改局联合行业部门,在节点付款前通过现场查勘、电话抽查、核查工资发放银行回单等方式,结合项目进展核实报酬发放真实性,审议后完成节点性验收。该项目已通过银行代发劳务报酬103万元,劳务报酬发放的准确率与及时率均达到100%。严把项目资金监管关执行报账制,严格执行报账制,实行“随报随付款”模式,同步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设立以工代赈专账,实施“村帐乡管”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资金管理,形成全流程闭环管控。资金使用情况需接受审计部门专项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建立“村级自检、群众监督、专业抽检”三级质量管控体系,从基层到专业层面实现质量全覆盖监管。聘请专业施工“五大员”对项目实施全程指导,由监理单位负责质量检测和节点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理事会主动收集、接受村民反馈意见,保障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日常监督权。项目完工后实行终身质量责任制,在区、镇、村三级公示反馈热线,确保第一时间接收群众监督意见并反馈回复。明确项目建成后的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最终确保项目成为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和标杆工程。
来源:红网
作者:朱俊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