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讯(通讯员 彭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数学教师谢珊的职业信条。身兼数学教研室主任、数学建模协会指导老师、湖南省数学基地培训负责人及民盟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支部主委数职,她在多元岗位上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以赤诚之心守护学生成长,以精湛业务赋能教育发展,以担当作为书写师者答卷,凭借卓越的师德师风与突出的工作业绩,2025年荣获学校 “师德标兵” 称号。
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
“立德树人” 是谢珊教育工作的核心准则,她将这份育人使命融入教学管理、学生指导与社会服务的每一个细节,用真诚与温暖为师生撑起一片 “安心伞”。
在学生指导中,她是酷暑里的“坚守者”,更是困境中的 “暖心人”。每年暑假,当高温炙烤着校园,谢珊总会坚守一个多月,全身心投入数学建模指导工作。数学建模难度高、任务重,学生常因压力过大产生退意,她便每天与学生深入沟通,耐心疏导焦虑情绪,帮他们重拾信心。为了让学生在集训中保持良好状态,谢珊与团队成员提前备好防暑凉茶、藿香正气水等物资,既保障高效学习,又细心呵护学生身心健康。
前年,蒲艺芳同学突发身体不适,谢珊第一时间与欧彦麟部长陪同就医,待病情稳定后又亲自接送回校;今年,杨峰同学在宿舍生病,她不顾忙碌,立刻赶往宿舍查看情况,贴心送上药品——这些细微举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 “在校如在家”的温暖。
做教育创新的赋能者
深耕数学教学一线多年,谢珊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教学能力,带领团队突破瓶颈、创新方法,用专业实力为教育发展注入动能,教学改革与竞赛成果彰显团队硬实力。
在教学实践中,她是“创新者”。针对高职学生“重实践、强应用”的需求,谢珊带领教研室团队践行“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融入课堂”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数学知识点匹配专业场景或生活实例,比如结合化工专业的生产数据优化计算、自动化专业的控制模型分析,让抽象的公式定理落地为可感知的实用技能;同时巧妙融入传统文化,《庄子》中“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极限思想,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勾股定理应用的函数模型等案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文化认同。她所在的教研室还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开发出化工类、自动化类、机电类等五大类高等数学课程,形成 “类别化+层次化”教学体系,还为专升本学生提供答疑辅导,真正做到 “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作为教研室带头人,谢珊牵头编写贴合高职教学需求的《高等数学》教材,参与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始终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编写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在团队建设与竞赛中,她是“领路人”。作为数学教研室主任,谢珊牵头推进课堂教学革新与教改规划落地,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带动团队形成“重育人、强业务”的良好氛围;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道路上,她与团队成果丰硕:累计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省级一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谢珊通过教学逻辑重构、课堂互动创新等系统性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打磨教学设计方案,最终助力青年教师首次参赛便获校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用“传帮带”的责任担当,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凝聚起团队共进的力量。
做教育事业的实干者
谢珊始终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年均教学量超600课时,同时兼顾科研、竞赛指导与社团建设,她带领的数学建模团队屡创佳绩,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张亮眼名片。
在科研与教改领域,她是“突破者”。谢珊聚焦高职数学教育前沿问题,主持省级课题 2 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市级重点课题1项,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4年,作为第二参与人完成的 “高职数学‘四三共构’课程育人模式 10 年探索与实践”案例,获全国高职校长联席会优秀案例国家一等奖,这份荣誉背后,是她对教育科研的执着深耕,更是对“以研促教”的坚定践行。
二十载春秋流转,谢珊在数学教学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案头总铺着备课笔记,身影里满是教育者的热忱,她用初心不改、坚守如磐诠释着师者的使命担当。
她像一束温暖的光,以蓬勃朝气照亮学生前行的路,也感染着身边的教育同仁。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她用二十载的实际行动证明: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只要心怀热爱、坚守责任,就能书写出不平凡的育人篇章 —— 而 “师德标兵” 这一荣誉,正是对她二十载耕耘最好的褒奖。
来源:红网
作者:彭林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