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张逸乔 刘艺锋 株洲报道
4月24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南省株洲市纪委监委原调研员陈和平的生命定格在69岁。这位被群众称为“永不停歇的老黄牛”的中国共产党员,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与“奉献”的深刻内涵。从三尺讲台到纪检监察战线,从退休后扎根乡村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牵挂民生,陈和平以躬身为桥的姿态,架起了党与群众的连心桥,用生命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
赤子初心:从教育到纪检的忠诚底色
陈和平的一生始于对人民的朴素情感。1973年,16岁的他作为知青下乡至株洲市朱亭镇春石村(现浦湾村),村民文大妈亲手缝制的一双棉鞋,温暖了他冻疮遍布的双脚,也点燃了他“回报乡土”的信念。这段经历成为他毕生践诺的起点。1980年,他站上三尺讲台,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高级中学校长,13年教育生涯中,他始终以“育人先育心”的理念培养学生,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1993年,他响应组织号召,从教育系统转岗至株洲市纪委监察局,开启了24年的纪检监察生涯。面对新领域的挑战,他秉持“将心比心”的工作哲学,既坚守原则又传递温度。
在纪委工作的24年里,陈和平以“温情执法”化解矛盾。2008年,一位因土地纠纷上访十余年的谢姓老人闯进他的办公室。陈和平没有急于解释政策,而是倒上一杯热茶,倾听老人讲述诉求。通过走访调查,他发现老人执拗的背后是“想为子女多留财产”的亲情牵绊。陈和平动员家属沟通,最终以“子女更需要您健健康康”的亲情逻辑解开了老人的心结。类似案例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他曾为一名因赌博受处分的村干部奔走协调工作,助其重拾生活信心;他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挽救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他说:“纪检工作不是冰冷的铁面,而是带着温度的救赎。”这种对群众的深情,为后来扎根基层埋下伏笔。
2016年退休前夕,陈和平左肾因癌变被摘除,家人希望他安心休养。然而当株洲市委组织部发出选派退岗干部到乡村任职的“招贤令”时,他毅然报名:“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想为乡亲们再做点事。”这份抉择背后,是贯穿他一生的忠诚底色——从知青时期入党宣誓,到纪检战线捍卫党纪,再到暮年重返乡村,“共产党员”四个字始终是他最珍视的身份标签。
躬身为桥:退休再战乡村振兴一线
2016年,陈和平拖着病体重返曾插队的浦湾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彼时的浦湾村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办公房仅40平方米、村账亏空数十万元、班子涣散。面对困境,他立下“三铁规矩”——开会迟到罚款50元、党员活动缺席三次除名、村务支出逐笔公示。村干部姜伏林首次开会迟到被罚后带头检讨:“陈书记连抗癌药都舍不得买贵的,罚我50元是为村子好!”三招破局,班子纪律为之一新。
陈和平深知,乡村振兴需从“输血”转向“造血”。他提出“一村一环三区”规划:打通12公里环村公路,将合并前的3个片区分别打造为湘江休闲旅游区、立体林业区和鲜果小镇区。为争取资金,他3年间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道路硬化、水利修复、光伏发电等项目30多个。2017年湘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石壁子堤岌岌可危,陈和平不顾单肾病痛,扛起沙袋冲在一线。村干部劝他坐镇指挥,他吼道:“我是书记,我得带头!”洪水退去后,人们才知道他的二姐在抗洪期间病逝,而他仅请假一天送别亲人。
在浦湾村的三年,陈和平的驻村日记扉页写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回。”他每月留必要的生活费,其余工资全部用于帮扶41户贫困户;争取助学资金15万元,发起10次助学活动惠及90余人次;自创“藕田套养泥鳅”技术,带动村民户均增收8000元。2019年浦湾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时,村民刘宗云说道:“陈书记把心都掏给了这片土地。”本应功成身退的他,面对朱亭镇干群挽留,又接下复兴千年古镇的重担,即便此时癌细胞已扩散至肺部。
精神丰碑:为民服务永无“终点站”
生命的最后五年,陈和平在古镇复兴战场与病魔赛跑。面对朱亭古镇的没落,他提出“以朱熹文化为魂,文旅融合激活经济”的蓝图。2021年,他主导修缮省级文保单位“朱亭古码头群”,挖掘“朱熹讲学”“红色渡口”等文化IP;2022年推动清廉社区建设,打造“清风巷”“家训墙”,使朱亭镇成为株洲市清廉建设示范点;2023年,朱亭镇引进“五号山谷”高端民宿,试营业期间单日游客突破3000人次。即便化疗后需拄拐行走,他仍坚持走访农户:“古镇振兴不能只造‘盆景’,要让百姓口袋鼓起来。”
在病情恶化的最后两年,陈和平的工作日志扉页换成了手书诗句:“生命进入倒计时,为民服务无终点。活着一分钟,奋斗六十秒……”2024年台风袭击朱亭,病床上的他在工作群留言:“大雨落朱亭,心中弦弓紧。群众可安好?财物莫受损。”去世前一周,他仍在病榻上筹划第11次助学活动——十年间,他累计牵手资助29名山区学子,其中7人考入重点大学。2025年清明,他强撑病体到浦湾村参加主题党日活动,颤抖着写下最后一篇驻村笔记:“若有一天我不在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在湘江,我要看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在陈和平最后的日子里,浦湾村村支两委成员四度赴医院探望。“3月25日,我们第四次去探望时,他的状态非常差,已经讲不出话了。”现任浦湾村党总支书记朱守官说,当时陈和平握着他的手,似有千言万语还未交代,句句都是对浦湾村的眷恋与牵挂。
渌口区第五中学学生齐馨瑶是陈和平资助的学生,得知陈和平离世,她也难掩感伤,“陈老师很厉害、很勤劳,以后我也想像他那样帮助别人。”
陈和平逝世后,浦湾村的环村路车流不息,朱亭古镇的民宿游客如织,湘江畔的“连心桥”石碑旁摆满鲜花。株洲市民自发在朋友圈悼念:“世界上如果多一些陈和平,社会一定会更美好。”他的精神遗产凝结为三重启示:对信仰的绝对忠诚,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退休再出征”的行动自觉;对人民的奉献,不是短暂的激情,而是“二十年如一日”的细水长流;对事业的创新,不是跟风的口号,而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笃行。
臧克家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陈和平用生命最后的八年,将“退休”变为“再出发”,在田野间写下中国共产党员的赤子答卷。如今,湘江水的涛声依旧,而那个总在田间奔走的身影,已化作一曲永恒的忠诚赞歌,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续写“为民服务无终点”的时代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张逸乔 刘艺锋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