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颜洪 文建美 通讯员 张丹 株洲报道
“潘堂在龙型庵读书,家中父母双亲寿诞之期……”一方幕布、一盏明灯,锣鼓声响起,攸县方言的唱腔紧随其后,影子在画幕上活灵活现,一出《麒麟阁》的槚山皮影戏在株洲市攸县文化广场开演。
宁曾伟雄新年首场演出。
1月18日,攸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这场活动也是宁曾伟雄新年的首场演出,在幕后只见他两手操纵影子,生、净、未等角色在他口腔中变换着。
“非遗”名片
宁曾伟雄每年都会受邀参加县里面组织的新年活动,场场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幕台前也早早的围满了观众。
随着槚山皮影的走红,它也成为了攸县文化的一张“非遗”名片。
皮影戏在攸县又叫“影子戏”,起源于西汉,直到明清时期,皮影戏才流传到江南民间。
槚山皮影戏。
攸县槚山皮影是从湘潭流传而来。1904年,槚山黄泥冲的曾秋和、曾冬和兄弟拜湘潭皮影大师为师,经过两年的学习,回乡后他们以唱皮影戏为职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百多年来,槚山皮影世代传承,持续发展,成为了区域性的特色文化。
槚山皮影戏在表演上采用花鼓戏唱腔,融合攸县方言用作道白和串词,加上夹杂诸多俗话俚语,极为贴近百姓生活,因而受到欢迎并一直传承下来。
槚山皮影以其流传地得名,主要流传于攸县槚山乡。2006年,槚山皮影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槚山乡村也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坚守与创新
槚山皮影没有科班授艺,技艺的传授大部分是一种父教子传、承师学艺的形式。
宁曾伟雄从小受到祖父的影响,9岁时就将音符写在手指上,学习打鼓、敲锣。
80年代,14岁的宁曾伟雄,随祖父曾根和学习演唱皮影戏,不到1年,他掌握了皮影制作、操作、 演奏、演唱等全套技术。在演出时他可以同时操纵30根杆子,15个影子,逐渐在槚山乡崭露头角,当地的堂会庙会、逢年过节,他的身影无处不在。
“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手机,槚山交通相对闭塞,皮影戏很受老百姓喜爱。”宁曾伟雄说,攸县有“一许愿还愿三年”的说法,鼎盛时,连本戏(连续剧)要连演十几天。
1994 年宁曾伟雄继承祖业,接过皮影戏传承演出的重担,带领槚山皮影表演队在首届“皮影艺术节”中荣获金奖,逐步成为槚山皮影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40多年的坚守,宁曾伟雄继承了其祖父留下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皮影,以及20多种手工剧本,能够将300多部剧本牢记于心。同时他也根据当下的热点话题,创作了10多部剧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思潮相融合,用市民爱听的切口切入,去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目前,如何让古老的贾山皮影适应新时代发展,这门技艺该“怎样传承下去”成为了宁曾伟雄心中惦念的大事。
技艺“潮”起来
“什么作业要和妈妈一起做?”“老师说让家长和我们一起读这封《防性侵告家长书》”去年,一出槚山皮影戏《“甩手家长”做不得》的视频在网络上“火”起来,也获得了湖南省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征集大赛一等奖。
槚山皮影戏《“甩手家长”做不得》。
除此之外,宁曾伟雄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皮影戏《天下掉下美娇娘》,也获得了大赛的优胜奖。
“古戏今唱,皮影说法,不仅让法治宣传有了新的形式,又推动了槚山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宁曾伟雄说,同时也让网络科技带动传统技艺“潮”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爱上它。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它。”宁曾伟雄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要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认识、学习。
槚山皮影进社区。
这些年,宁曾伟雄创作了一些儿童剧目、童话故事,引进了动漫式的皮影道具,带着孙子进幼儿园、小学以及社区进行演出,让更多的孩子们认识槚山皮影戏。
宁曾伟雄共收了5名徒弟,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学习这门技艺,为槚山皮影注入新的血脉,将这个民间艺术持续下去。
如今,宁曾伟雄带领攸县槚山皮影一队穿街走巷,夜幕下,光影照亮他的脸庞,幕台后的方寸之间,他用匠心守护着传统技艺。
来源:红网
作者:颜洪 文建美 张丹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