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湘评论丨曹慧泉:增强制造名城硬实力 提升幸福株洲美誉度

2503x15.jpg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近日召开的省两会主题鲜明、鼓舞人心,为做好2025年工作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株洲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兴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之风,实施“七大攻坚”,开展“三个年”活动,推动省两会精神在株洲落地落实,持续增强制造名城硬实力、提升幸福株洲美誉度,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作出株洲更大贡献。

做强产业发展“硬支撑”。发挥先进制造业比较优势,放大“厂所结合”优势,建设好“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好全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一是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增速。坚持优势产业锻长板、战略产业扩规模、传统产业抓升级、未来产业抢布局,加快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的格局。做强做特“优字号”,延伸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发、硬质合金等优势产业链条,加快主机企业新技术平移转化,进一步深耕细分领域,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推动新能源装备等战略产业和主机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转型升级“老字号”,积极支持陶瓷、服饰、烟花爆竹等传统产业提质增速,打造更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功率半导体等未来产业,重点发展基于北斗的数据产业,加快打造全国全域全场景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城市。二是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主动融入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全力推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抓好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计划,打造“单项冠军之城”“专精特新之城”。持续开展好“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进一步以举办活动链接资源、以项目落地形成工作闭环,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株洲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快促进“两业”融合。抢抓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机遇,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和“智赋千企”行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展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产品+服务”新业态,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等现代服务业水平。

点燃扩大内需“新引擎”。抢抓国家加力实施“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机遇,全方位扩大内需,稳住增长基本盘,争取发展得更好更快。一方面,扩大有效投资。以“项目攻坚提质年”活动扩大有效投资,落实好“项目大谋划、谋划大项目”行动,完善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精细化服务平台,着力提升项目开工率、工程完成率、资金支付率。加快“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及905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渌水流域系统综合治理、引洮润株等项目纳入国省笼子。另一方面,激发消费潜能。更大力度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持续实施“以旧换新”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加快商贸市场升级改造,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主动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两个融合”命题,探索适合株洲的AIGC等业态,充分挖掘工业文化内涵,持续开展“厂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醴陵瓷谷、清水塘1956工业遗址等项目建设,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城市。

激发改革开放“动力源”。继续落实好国、省部署的改革事项,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试。一是抓改革落地。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深化园区、国企等各领域改革,推动第一批25项重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重点抓好构建“连环债”清偿机制等3项省改革试点任务。二是抓开放提效。开展“对外开放提效年”活动,用好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平台,发挥湘粤非铁海联运通道、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等平台作用,支持企业“抢单拓市”,积极拓展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打造中非易货贸易中心和中非经贸陆港,推动更多株洲制造走出国门。三是抓环境优化。以降成本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一升一降”行动,在降低企业物流、用地、用能等成本上取得更大成效。聚焦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民营经济“六个一”工作,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创造良好环境。

下好城乡融合“一盘棋”。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统筹区域协调联动,推动各地协同共进、竞相发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是加快建设长株潭都市圈。秉承“一座城”理念,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落实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三个清单”,推动产业协同提质、设施互联提速、服务共享提标、生态共保提效,携手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二是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县域主特产业,推广“央企带县企”“专业园中园”等经验做法,推进亚热带果蔬产业尽快出成果,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建设,提高县城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三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因地制宜培育“小精特优”产业,加强乡村建设治理和镇街风貌提质,坚决落实各项惠民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筑牢民生底线“压舱石”。始终把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大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让幸福株洲成色更足、群众获得感更多。一是办好民生实事。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让产城融合走上快车道,让各类英才和创业者“近悦远来”。聚焦“三微六位”建设,全力办好省市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抓好医疗、教育两个基层队伍建设,兜住民生底线。二是加快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抓好清水塘片区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三是守牢风险底线。坚持极限思维、底线思维,以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好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打好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风险阻击仗、安全生产翻身仗、社会稳定主动仗,形成债务良性循环,举一反三抓好烟花爆竹、森林防火等重点隐患排查整治,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委书记)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曹慧泉

编辑:苏莉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