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25日讯(通讯员 谭勇)2013年从教,2017年初露锋芒,到2025年深耕不辍,十二年光阴里,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舞蹈表演专业教研室主任刘珍以热忱为犁、以匠心为种,在舞蹈教育的沃土上深耕细作,用赛事荣誉、教研成果、产教实践串起一条“以舞育人”的成长链,也让舞蹈表演专业从“课堂”走向“舞台”,从“校内”迈向“社会”,绽放出蓬勃生机。
赛课共研·双师底色淬炼成钢
“舞蹈教育的生命力,在课堂与赛场的碰撞中生长。”这是刘珍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在她看来,课堂是“根”,赛场是“叶”——根须深扎知识土壤,枝叶才能舒展艺术风采。她带领学生在赛事中“以赛砺技”:2017年,参编原创群舞《传承》首夺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国家级一等奖;随后连续两年,《寻你》《打神告庙》双获省级“文明风采”一等奖;2024年,参与指导学生创业项目《楚韵湘音非遗焕新——湖湘戏曲传承中心》又捧回“挑战杯”省级铜奖……每一个获奖作品,都是课堂基本功与赛场创意的“双向奔赴”。
而在教师自身的“成长赛道”上,她同样以“赛场”为镜:2018年获全国美育课信息化教学一等奖,2022年凭《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登顶“楚怡杯”教学能力竞赛省级一等奖;2024年再以《舞蹈创编》获“楚怡杯”教学能力竞赛省级三等奖……十余项省级、市级荣誉,勾勒出一个“既能站稳讲台,更能引领前沿”的“双师型”教师画像。
研以铸魂·学术沃土滋养芳华
“舞蹈教育要走得远,必须让学术成为‘源头活水’。”刘珍的教研笔记里,夹着AI动作捕捉数据、社区舞蹈课表、湖湘非遗传承人访谈记录——这些“跨界”素材,正是她深耕教研的注脚。
在课程建设上,2023年起参与建设湖南省“楚怡”名师工作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均在建),她以“楚怡”项目为翼,推动专业“活起来”。2023年参与完成《舞蹈表演专业标准建设体系》校级教改;2014年主持结项校级教改项目《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与运用》精品课程;2025年推进《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国民族民间舞(湖湘地域舞蹈)》新形态教材开发,同年参与结项湖南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幼儿舞蹈》。
在科研创新上,她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科技+艺术”新范式:2025年主持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古典舞典型技巧动作识别及教学应用研究》,用AI技术为舞蹈动作“精准画像”。
产教共舞·育人舞台步步生辉
“舞蹈人才的‘成才度’,要放在真实舞台上丈量。”刘珍始终坚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能上台、会创作、懂传播”的复合型舞者。她深入实践“校-企-演”深度融合:2024年参与指导学生在株洲市“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交流大会《我的嫁妆是山歌》等重大活动中亮相;2025年与舞蹈教研室团队成员为云龙水上乐园创编园区舞蹈演艺节目,在市场需求的“真实考场”中锤炼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与职业适应力。这些实践,让她所带领舞蹈表演专业“应用型”底色愈发鲜明:学生不仅能捧回省级奖项,更能在跨文化交流、社区服务、商业演出中自信起舞;专业也因“接地气”的育人模式,成为区域内舞蹈教育的“标杆样本”。
以爱为灯,照亮舞蹈教育的星辰大海
从“文明风采”赛场的指导教师,到“楚怡杯”教学竞赛的获奖者;从省级课题的主持人,到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者……十二载深耕,刘珍用行动诠释着“舞者匠人”的初心:不贪求“速成”的鲜花,只愿做深扎土壤的根须,为舞蹈教育输送更多养分。
她说:“舞台有多大,教育的责任就有多大;文化有多深,教师的使命就有多重。我愿永远做那个站在舞台中央、蹲在教室后排、走在乡野田间的‘引路人’,用舞蹈点亮更多人的青春。”
这,就是一个舞蹈教育者的信仰——以舞为犁,深耕教育,永远向前。
来源:红网
作者:谭勇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