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部地区的工业版图中,株洲正以其独特的 “3+3+2” 产业布局,绘制着一幅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画卷。从轨道交通的速度传奇,到航空动力的蓝天逐梦;从新材料领域的厚积薄发,到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株洲的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创新与发展的光芒。让我们走进株洲,探寻这些产业背后的标杆企业,领略株洲新产业的无限魅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实习生 汪颖 韩亚轩 通讯员 谢军 陈映洁 株洲报道
在株洲“3+3+2”产业布局的壮阔画卷中,航空产业是勾勒“蓝天梦想”的关键一笔。当轨道交通以“中国速度”驰骋大地,当新材料以“硬核实力”支撑创新,湖南翔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简称“翔为通航”)正以旋翼为笔、以担当为墨,在航空应急救援的领域写下属于株洲的标杆故事。
这家始于2012年的国有混合制企业,在株洲国投集团超2亿元主导投资的加持下,从初创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成为省内首家获政府授牌的航空应急救援单位——它的螺旋桨掠过洪水中的村庄、火场上的山林、悬崖边的绝境,将“小飞机大应急”的承诺,化作守护生命与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
低空卫士显担当 在灾难现场筑起“空中生命线”
“翔为通航”直升机第一时间飞抵灾区。
2024年7月的湖南,暴雨如注,资兴市近百个村庄被洪水围困,道路中断、物资告急,村民们站在屋顶上,望着茫茫洪水中唯一的“希望符号”——那架漆着醒目“翔为通航”标识的AC311A直升机。
清晨5点,翔为通航的工作人员已经起床赶赴救援现场。6点,机组已装备就绪。螺旋桨在晨雾中加速旋转,卷起的水雾混着露水打在机身上,机舱内满载的粮油物资用防水布仔细裹好。“前方村庄上空有乱流,注意高度!”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飞行员轻轻调整操纵杆,直升机在云层与山峦间精准穿梭,最终悬停在村庄旁的空地上空。当物资顺着绳索缓缓降落,屋顶上的村民挥舞着手臂,欢呼声隐约传到机舱内——这是翔为通航在此次抗洪救援中19天奋战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持续至8月16日的救援中,翔为通航派出3架直升机,累计飞行202小时52分钟,向受灾村庄投送粮油、药品等物资200余吨;转运伤员、孕妇、被困灾民及救援人员600余人,其中最小的获救者是仅3个月大的婴儿,飞行员全程保持低空平稳飞行,将孩子安全送到医疗点;还投送电子通信设备136台件,并为265公里的电力巡线提供空中支援。洪水退去后,资兴市村民代表带着锦旗来到翔为通航基地,握着飞行员的手说:“你们的直升机,就是我们的‘空中生命线’。”
“翔为通航”救助伤员。
这样的“生死时速”,在翔为通航的救援履历中屡见不鲜。2022年9月,株洲市茶陵县云阳山突发森林火灾,山火借着风力迅速蔓延,火线沿着悬崖陡坡向上爬升,地面消防员难以靠近。当日6点,翔为通航3架直升机紧急驰援,直升机搭载的灭火吊桶从附近水库取水后,精准悬停在火点上空。“注意湍流!保持高度300米!”机长通过对讲机提醒机组人员,吊桶缓缓下放,水流对准火线倾泻而下,火光在水花中逐渐减弱。连续4天昼夜奋战,直升机累计飞行66小时52分钟,洒水386桶,最终将山火彻底扑灭。事后,株洲市人民政府专门致信感谢:“翔为通航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情系人民,关爱生命的大爱情怀。”
从2022年驰援永州、郴州等13个县市区的森林火灾(累计飞行近315小时),到2023年3月扑灭江西于都镇靖石乡森林火灾(6小时28分钟扑灭火点6处);从2024年3月紧急转运突发脑溢血的娄底患者(1小时3分钟直达湘雅二医院),到同年7月支援岳阳华容县堤防决口救援(25小时18分钟覆盖3个市县区)——翔为通航累计执行航空应急救援任务200余场,7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用一次次实战,将“株洲航空救援”的名号刻在了百姓心中。
技术破局立标杆 自研装备破解“灭火难题”
悬崖陡坡上的森林火灾,是救援领域的“硬骨头”——地面队伍难以上攀,常规直升机吊桶洒水易受地形阻挡,国外大型直升机水炮系统不仅价格昂贵(单套超千万元),还存在维修成本高、未批量验证的风险。
“翔为通航”直升机参与防火行动。
“难道国内就没有能解决这个难题的装备?”2018年,翔为通航研发团队在一次森林火灾救援后,下定决心攻克这一痛点。
在翔为通航的航空应急产品研发中心,实验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工程师们围着1:1的直升机模型,反复调试机腹式高压水炮的悬挂位置——最初的设计因水炮靠近旋翼桨盘,喷射时受气流干扰,射程始终达不到预期。“把喷射管道加长到6米,让出水口超出桨盘范围!”研发负责人一拍桌子,团队立刻重新设计管道,采用渐缩式内壁光滑结构,减少水流阻力。为了测试射程,他们在基地开辟了模拟悬崖的场地,一次次调整水炮压力、喷射角度,当数据显示射程突破35米,且在30米处落点误差小于1米时,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
“翔为通航”直升机驰援永州灭山火。
这款自主研发的机腹式高压水炮灭火系统,最终成为破解“悬崖灭火难题”的“利器”:它无需改造直升机,通过机腹独立悬挂系统可快速装卸;800公斤容量的水箱能满足长时间作业需求,紧急情况下双开门设计可在7秒内排空水量,保障飞行安全;两冲程燃油发动机额定功率超10马力,完全符合航空标准。无论是2022年8月湖北神农架林区突发火灾、2023年3月江西于都镇靖石乡的森林火灾中,还是2025年4月的张家界火灾中。正是这套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直升机悬停在悬崖上空,高压水炮精准对准火点喷射,35米的射程轻松覆盖陡坡区域,火点全部扑灭,相比传统吊桶洒水效率提升3倍。
如今,这款系统已获得中国民航局STC+PMA适航认证,累计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不仅填补了国内小型直升机扑救悬崖陡坡火灾的技术空白,还在性能上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国外系统射程普遍在25米左右,而翔为通航的产品不仅射程更远,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1/3。应急管理部北方航空护林总站、湖南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均发文推广该技术,湖北神龙架林区护林防火指挥部更是书面致谢:“这套系统让我们在悬崖火点救援中,终于有了‘国产放心装备’。”
生态赋能向未来 构建航空救援“株洲生态”
“航空应急救援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人才、技术、协同的全方位支撑。”翔为通航董事长欧德清在一次行业论坛上说道。基于这一理念,翔为通航不仅专注于救援实战与装备研发,更着力构建覆盖“人才培养——技术协同——产业延伸”的航空救援生态。
9月2日,在株洲芦淞区的翔为通航基地——湖南省首个航空救援人才培训中心格外热闹。这里有模拟直升机驾驶舱、应急救援实训场地,学员们不仅要学习直升机操作,还要掌握空地协同指挥、火灾现场勘察等技能。
“以前我们只会地面灭火,现在知道怎么跟直升机配合,效率高多了!”来自湖南某消防支队的学员李亮,在培训后参与了茶陵县山火救援,通过无人机侦查火场信息,引导直升机精准洒水,比以往缩短了一半救援时间。截至2024年底,该中心已为消防、公安、民兵等单位培养专业航空救援人才100余人次,成为湖南航空应急领域的“人才摇篮”。
与此同时,翔为通航还成立了“天马行空航空俱乐部研学基地”,作为株洲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资源基地,每年接待上万名青少年。孩子们登上直升机参观驾驶舱,在工程师的指导下组装飞机模型,听飞行员讲述救援故事——“我以后也要开直升机,去帮助别人!”一名小学生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种“科普+实践”的模式,不仅为航空产业储备了后备力量,更让“航空应急”的理念深入人心。
“翔为通航”航空电磁物探设备。
面向未来,翔为通航的脚步并未停歇。针对直升机机载卫星通讯设备需在机身开孔、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公司正联合科研机构探索北斗兼容型通讯设备,利用北斗系统的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技术,破解地面无遮挡通讯难题;同时规划构建“有人直升机+无人机”协同作业体系,聚焦智慧城市、智慧森林等场景,形成“低空作业-数据传输-地面响应”的全域协同模式。
从风雨中的“生命转运”,到火场上的“精准灭火”;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校园中的“航空科普”——翔为通航以实干创新,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树立起“株洲标杆”。当它的直升机再次起飞,螺旋桨卷起的不仅是气流,更是株洲航空产业的新动能,是守护民生的责任感,是中国通用航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在株洲“新产业新地标”的蓝图中,这家企业正以翱翔之姿,书写着属于蓝天的更多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汪颖 韩亚轩 谢军 陈映洁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