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东方 颜洪 通讯员 胡欣悦 株洲报道
9月4日晚,2025年株洲市“药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扶阳罐疗法展台前围满了好奇的市民。传承人胡木明手持扶阳罐,以罐底陶瓷边缘45°角接触市民背部经络流畅推刮,不久皮肤上便显现出均匀粉红的“罐斑”。
胡木明向市民展示扶阳罐疗法。
“我们追求的不是颜色越深越好,而是这种均匀的‘痧像’,这说明邪气外排,经络正在变得通畅。”胡木明向围观市民解释道。
看似很平常的刮痧项目,却是一项中医疗法的创新与传承,更是传统中医与现代人需求的巧妙结合。
创新突破,从疼痛到舒适的刮痧变革
扶阳罐疗法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的需求——如何让传统刮痧不再令人望而生畏。90年代,从广东来到株洲创业的胡木明,因自幼受外祖母熏陶而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
“喜欢用刮痧的方法来缓解出差带来的颈椎痛,但每次朋友都说很痛,不愿意去。”胡木明回忆道。正是这样的亲身经历,让他萌生了研发“无痛刮痧”技术的想法。
刮痧、推拿和艾灸都是传统中医治疗手法,各有其疗效,但也各有局限。刮痧使用常温器具,推拿多依靠施术者徒手操作且缺乏合适器具,艾灸则存在烫伤风险。
一个普通的困扰,却让胡木明开始系统研究传统中医外治法的优势和局限。如何取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这样的疑问在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针灸推拿专业群带头人陈美仁交流后得到了解答。
“陈美仁提出了温刮温推的创新构思,将刮痧、推拿和熨灸疗法融为一体。”胡木明介绍道,从古时的苎麻到铜钱、汤匙、瓷杯盖、玉器、纽扣,再到现代的水牛角刮痧板,器具一直在演进。只要能够研创出更有效的刮痧器具,则可极大地提升刮痧的效果。
沿着这个思路,经过三年研发,一款集热能、磁场和红光于一体的“无痛刮痧板”——扶阳罐研发成型。胡木明与陈美仁共同研创、完善的“扶阳罐疗法”也随之诞生。
科学机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旋、刮、揉、颤、拍……”扶阳罐疗法与其它中医理疗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在进行穴位理疗的同时,可以运用扶阳罐,将中医疾病外治的多种手段和操作技法融合在一起。
“扶阳罐疗法以罐为媒,融温刮、温灸、温推等多项技艺于一‘器’,在舒经活络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出痧快、消退快、痛感低’的全新体验。”胡木明说。
扶阳罐疗法操作图片。
扶阳罐疗法不仅是一种工具的创新,更是一种治疗理念的革新。该疗法使用的扶阳罐具有温度、磁场和红光能量三种物理因子,实现了有温刮痧、代手推拿、定点熨灸的综合效果。
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深深植根于中医传统智慧。它依据“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通过温通经络,达到舒经活络的作用。温热的罐体同时具备温灸经络、穴位的多重功效,既能够去毒邪于体外,又能够运用温灸中补护正气的功能。
“现在只是微微发胀,整个人气色也好了很多。”十年严重痛经,28岁的小林曾一度痛至晕厥入院。而在株洲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扶阳罐调理三个月后,她终于从“痛到直不起腰”的阴影中走出。
“扶阳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功效机理,加上温刮、温推和温熨。对于妇科患者来说可以驱寒、通淤。”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二病区、盆底产康护士长彭凌介绍,扶阳罐疗法不似传统的刮痧是冰冷的,它有温度,且罐体红光还可以消炎。
扶阳罐疗法湖南省人社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
2017年,该疗法获湖南省中医药专长绝技项目;2019年还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纳入第二批“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合作共同体推广项目”;2023年获批纳入湖南省人社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此外,2025年获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医药类。
产教融合,非遗传承的多元之路
7月12日,株洲科技职业学院中医药非遗产业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扶阳罐疗法的传承进入了新阶段。该学院与株洲市扶阳职业培训学校合作,启动了“零学费·7年就业创业陪跑计划”。
揭牌仪式。
在这一创新项目中,学生可以免费进入株洲市扶阳职业培训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非遗项目扶阳罐疗法培训。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培养了新鲜血液。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非遗技艺传承的人才培养难题,还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路径,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为广泛推广扶阳罐疗法,胡木明成立株洲扶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组建株洲市扶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举办扶阳罐调理技术推广培训班。今年,胡木明还被聘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导师。通过编写标准化教材、开展专题讲座和论坛等形式,这项传统中医疗法得以科学、规范地传播。
“通过标准化的教材体系、权威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推广方式,为传承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胡木明说,迄今已经举办扶阳罐疗法培训班91期,在册培训人员4000多人。同时,该技法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新加坡成为了首个示范推广点。
胡木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对扶阳罐疗法的推广,让国内外了解中医,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
如今,扶阳罐疗法已从一项解决个人健康需求的小发明,发展成为株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鸿沟,融合了刮痧、推拿和艾灸三种传统技艺的精髓,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传承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张东方 颜洪 胡欣悦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