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15日(通讯员 宋盼盼)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考验的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智慧。荷塘区月塘街道摒弃“一刀切”的路径依赖,秉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解题思维,通过“早餐会”“月夜谈”等机制精准“审题”,针对不同民生难题活用“微创新”给出最优“解法”,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成为“最暖一程”。
面对富家垅片区公交“空白”这类群众反映强烈的“必答题”,月塘街道的答案是“闻令即动、高效协同”。问题在区委召开的小区党支部书记“早餐会”上一经提出,便被现场交办。街道与交通部门迅速联动,跑出了“一周选址、一月定线、三月通车”的加速度。6.8公里的W1路公交线,不仅是政府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承诺的温暖兑现,更是以雷霆之势破解民生急难愁盼问题的生动实践。
“以前去城区要走半小时,现在家门口就能坐车,送孙子上学再也不用风吹日晒了!”6月10日,W1路公交车正式开通,富家垅片区居民刘奶奶拉着社区干部的手连连道谢。这场“开到家门口的仪式”,正是月塘街道践行区委“早餐会”机制,推动“民声”加速转化为“民生”的生动注脚。
当治理难题涉及范围广、主体多时,如何破局?中角湾散户片区路灯失修,街道的角色从“大包大揽”转变为“放手发动、引导自治”。通过“月夜谈”议事会,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创新采用“居民众筹+社区补贴”模式。从选点、筹款到分摊电费,全由居民商议、投票决定,账目全程公开。“每盏灯的位置都是大家商量定的,连电费分摊方案也由居民投票决定。”自治委员会主任老王介绍说。值得一提的是,众筹资金使用全程公开透明,居民可通过自治委员会公示栏实时查看收支明细,真正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办、自己的钱自己管”。这18盏被点亮的路灯,照亮的不仅是回家路,更是群众心中共建共治的热情,探索出一条依靠群众力量解决自身难题的“最优路径”。
面对晨荷小学旁盘踞20余年的马路市场这道“博弈题”,考验的是治理的智慧与韧性。其背后是居民便利、摊贩生计与城市管理三方利益的长期博弈。月塘街道放弃“堵”的单一思路,采取“疏堵结合、靶向施策”的绣花功夫。通过整治“僵尸车”坪腾挪出空间,精心规划改造为规范的便民集市。此举实现了“三方共赢”,将治理“痛点”巧妙转化为了服务“亮点”,下活了这盘民生“棋”。如今,“改造后的市场干净又实惠,买菜像逛超市!”居民李阿姨连连点赞。不仅提升了购物体验,更让这个困扰20年的治理“痛点”转化为了服务民生的“亮点”。
面对新时期的安全挑战,月塘街道的解法是“人防+技防,数治融合”。针对布料市场周边垃圾乱堆、存在治安盲区的治理“应用题”,小区党支部运用公共收益布设32个高清智能监控,实现24小时科技站岗;同时发动党员志愿者常态化巡逻,形成“铁脚板”与“千里眼”的合力。“自从装了监控,乱扔布料垃圾的少了,小区治安也更好了。”合泰鑫城小区物业经理指着新安装的32个高清摄像头介绍道。今年以来,该片区布料垃圾投诉量锐减76%,居民安全感测评满意度高达98%。科技赋能,为基层平安筑起了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从高位推动的力度,到引导自治的温度;从绣花功夫的精度,到数治融合的高度,月塘街道的实践生动证明:基层治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只有因地制宜的“最优解法”。唯有真正深入群众,以“解题思维”将群众的“烦心清单”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才能打开那扇通往群众心坎的门,让治理的每一笔都写满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宋盼盼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