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为何是养生黄金期?中医认为“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毛孔开张、气血流通,此时借助自然阳气调和体质,可达到“冬病夏治”“治未病”的效果,《黄帝内经》提到“春夏养阳”,正是“三伏”天养生的核心理论。
“冬病夏治”
这些疾病适合“三伏”天调理
虚寒性疾病:慢性咳嗽、哮喘、鼻炎、关节炎(如老寒腿)、胃寒腹泻等,多因阳气不足、寒湿凝滞所致,“三伏”天通过温阳疗法可驱散体内寒气。
体质调理:手脚冰凉、免疫力低下、易疲劳、虚寒体质者,借助“三伏”天阳气补充正气,改善体质。
三伏贴
穴位敷贴,激发阳气原理:将辛温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如大椎、肺俞、足三里等),通过药物渗透和穴位刺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注意: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取穴,贴敷时间根据体质调整,皮肤过敏者慎用。
艾灸
以热助阳,驱散寒湿推荐穴位:关元(补肾温阳)、气海(益气固本)、中脘(健脾和胃)、足三里(增强免疫力)。
方法:每日或隔日艾灸1次,每次15-20分钟,以皮肤温热不灼痛为宜。
饮食调理
顺应节气,药食同源宜食温热:“三伏”天虽热,但忌贪凉饮冷,可适当吃生姜(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羊肉(伏羊汤)等温热食物,帮助阳气升发。
利湿健脾:多吃冬瓜、薏米、赤小豆、茯苓等,健脾利湿(如冬瓜薏米汤)。忌生冷:冰饮、凉菜过量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乏力。中医养生注意事项,避开误区更安全。
盲目“以毒攻毒”:三伏天出汗多,勿用剧烈运动或高温环境强行发汗,以免耗气伤阴。过度吹空调:中医提倡“养阳”,长时间待空调房易使寒湿入侵,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26℃,定时通风。
体质不分乱补:阴虚火旺者(如口干舌燥、易上火)不宜过度温阳,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调理。
来源:红网
作者:易艳中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