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5日讯(通讯员 刘映池)50岁的刘女士,被反复发作的下腹疼痛折磨了二十多年,一直以为是“慢性盆腔炎”“直肠炎”治疗,辗转治疗,就是不见好。今年,来到株洲市三三一医院,做了B超和CT,高度怀疑是盆腔淤血综合征(PCS)。
介入放射科团队为她做了精准的血管造影检查,果然发现左侧卵巢静脉明显增粗、迂曲。随即进行了微创介入治疗——用弹簧圈+硬化剂联合栓塞解决了这根“问题血管”。
造影复查显示,淤血消失了。术后第二天,陈女士的疼痛评分就从7分(重度)降到了2分(轻微)。半年过去了,她终于摆脱了多年的疼痛困扰,生活回归轻松。
什么是盆腔淤血综合征(PCS)?
简单说,就是盆腔里的静脉血管“堵车”了,血液本该顺畅流回心脏。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盆腔里“堵”住了,导致静脉压力升高,就像水管被堵住水压会变大,引起慢性的盆腔疼痛。这种病在育龄女性中其实很常见,估计每10个育龄女性中,就有1个可能受其困扰。
哪些是身体发出的“堵车”信号?
持续性疼痛:持续性地隐隐作痛或坠胀感,尤其是站久了、来月经、同房后会明显加重;疼痛可能放射至腰背、大腿根部;有些人还会觉得外阴肿胀。
二便异常:可能出现尿频尿急或者便秘、腹泻等症状。
可见体征:约1/3患者大腿根或外阴可见蚯蚓状曲张静脉,这是“盆腔静脉曲张”。
心理影响:长期疼痛易引发焦虑失眠,形成恶性循环。
为什么这条血管容易堵?
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先天因素:有些女性盆腔静脉血管天生“阀门”(静脉瓣)功能不太好(约35%-45%),或者干脆没有“阀门”(约6%-15%),导致血液容易倒流、淤积。
后天诱因:生过几次宝宝(怀孕时盆腔静脉容量能增大60%!)、体重超标、长时间站着或坐着不动、习惯仰着睡、甚至肚子里有其他东西压迫了血管(比如一种叫“胡桃夹”的情况),都会让盆腔“堵车”更严重。
激素影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会让血管放松扩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育龄期女性是高发人群。
精准诊断三步法
医生通过科学检查可明确病因:
初筛检查:经阴道B超观察卵巢静脉是否增粗(比如卵巢静脉超过4mm)、血流异常等。
影像确认:CT/MR静脉造影显示迂曲扩张的血管(>8mm)及侧支循环。
金标准:DSA血管造影动态观察,若卵巢静脉>6mm且血液倒流超20秒即可确诊。
相比传统治疗方法治标不治本、创伤大等,株洲市三三一医院介入放射团队采用国际领先的微创介入技术优势明显:
精准定位:通过大腿根部微小创口置入发丝粗细的导管,找到盆腔里那些淤血扩张的血管。
靶向治疗:向病变血管注入弹簧圈或泡沫硬化剂,阻断异常血流。
显著疗效:术后患者疼痛显著缓解,典型案例中患者次日疼痛评分从7分降至2分。
高危人群需警惕
1.慢性盆腔疼痛超过半年且常规治疗无效。
2.久站/劳累后疼痛加剧。
3.伴有大腿根静脉曲张、同房痛或排便异常。
4.多产史或家族静脉曲张病史。
来源:红网
作者:刘映池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