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人才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株洲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对于人才虹吸效应较弱,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从人才争抢大战中,突出重围实属不易。我们不禁要问,一座中部三线城市,何以博得广大青年人才青睐?凭什么来培育制造名城?这源于人才与株洲的“双向奔赴”,更是市委市政府不拘一格揽才的生动写照。
轨博会在株举行。
以梦为马,铸就光辉岁月
回顾株洲的百年工业发展史,从湘江之畔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南方工业重镇,并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00多项第一。近年来,株洲更凭借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硬质合金等优势产业跻身世界千亿级产业集群,制造名城的底色愈加鲜亮。株洲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辉煌的成绩,就是在于发挥人才优势,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聚集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在铁路交通方面具备一定工业基础,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傅志寰院士、刘友梅院士、李春阳、高培庆、柯以诺、严云升、陈翰芹、陈开运为代表的一大批名校应届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电力机车事业,千里迢迢来到田心,扎根田心,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为民族火车工业打下了坚实桩基。
回望株洲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只能修理蒸汽机车的修理厂发端,到逐步成长为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翘楚的现代化铁路机车研制基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从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韶山1型到参与复兴号高铁组研发,通过几代株机人的接续努力,从无到仿制苏联内燃机车,从国外技术引进为主的中华之星、中原之星到技术转化的和谐号电力动车组,再到完全自主创新的复兴号,乃至湄洲湾跨海大桥试验列车单列时速453公里,标志着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这些机车逐梦人,勇当株洲工业“拓荒牛”,视株洲为“第二故乡”,不断刷新“中国速度”,助力国产机车驶向未来。
以会为介,广迎四海人才
一场盛会,“大国重器”齐亮相;好戏连台,选贤用能谱新篇。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株洲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这在中部非省会城市中可不常见。而制造业税收更是突破百亿,占比超40%,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9个,总量全省第一,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39位。轨道交通产业迈上1600亿元台阶,中车株所营收突破500亿元。这些辉煌的成绩离不开株洲市委、市政府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发掘产业对比优势,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探索出一条以会为介,广迎四海有志青年的株洲之路。
以轨博会为例,由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等单位提出的《轨道交通产业双碳行动湘江宣言》的发布,展现了株洲在引领轨道交通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会上还发布了《湖南2023-2024年度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紧缺(工种)目录》和《湖南省2023-2024年度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搭建起人才交流平台。同期还举办了多场轨道交通领域专业高端论坛,通过以“展会+贸易”“展会+人才”方式深化实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加大引才、惜才、用才力度,求贤纳士,勤研深究“筑巢引凤”后半篇文章。同时,以展传情,利用会展平台吸引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前来观展,让青年学生零距离触摸“大国重器”,在青年群体中埋下“机车梦”,感受株洲热情洋溢、包容开放的城市底蕴,依托“会展+”释放城市活力,撬动人才“吸睛力”。
以爱之名,彰显城市关怀
作为一座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的城市,不免给人一种“冷冰冰”的印象。为了破除“高冷”形象,增强城市的亲和力,株洲积极转变人才战略,主动走出去引人才,“送岗上门”显诚意,“双向奔赴”促发展。制造名城株洲远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系列专项推介和人才引进活动,另辟蹊径,走进青年,以茶叙、美食、歌剧讲述株洲故事,展现株洲魅力。举办“名校学子走进制造名城”系列专项活动,邀请知名高校学子“沉浸式”体验株洲、认识株洲、选择株洲……这些举措正是株洲重才、爱才、惜才、不拘一格揽才的生动写照。
优厚的待遇和政策照顾,固然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让人才甘愿留下的全部理由,留才关键在于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而制造名城株洲的“花式浪漫”则做到了这一点,“株洲青年人才集体婚礼”仪式感“爆棚”,株洲元素贯穿集体婚礼全过程,50对新人一致表示“株洲比我想象中年轻时尚”“我是因为我爱人来到了株洲”。
“株洲市青年科技之星”颁奖典礼则是对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鼓励与期盼,勉励广大青年共同努力把“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这张城市名片擦得更亮,让广大青年才子感受到株洲这座城市给予的温度与关怀,生活有奔头、事业有成就。
从昔日荣光到今日辉煌,人才是轨道交通之城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我们看到株洲为实现“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宏伟蓝图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姿态,竭尽所能发挥产业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来源:红网
作者:罗咸辉 冯翔龙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