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清”逐“绿”展新颜

登石峰山,放眼望去,湘江穿城而过,8座大桥跨江飞架;

湘江两岸,风光带景色旖旎,新旧城区比翼齐飞;

大道广厦之间,神农公园、石峰公园、雪峰岭公园等大小游园苍翠如盖,万丰湖、神农湖、天鹅湖水光潋滟……

这是有着山水洲城特色的株洲,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十年,株洲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

众手拭得蓝天回

9月16日上午,神农湖周边人气满满。人们在游步道上跑步、散心,游乐场里有孩童撒欢疯跑,树林间、草地上,有人席地而坐,享受闲暇时光。

“现在这空气多好咯,蓝天白云,随便拍一张都是大片。”神农湖畔的凉亭里,摄影爱好者李春波说。

十年前,株洲人谈“霾”色变;十年后,蓝天从“奢侈品”变为“日常品”,蓝天白云之下的城市美景,频频刷屏朋友圈。

穹顶之上的变化,可以从株洲的烟囱说起。

株洲因工业而兴,烟囱象征着繁荣,也严重污染环境。21世纪初,有烟囱500多根的株洲城区,酸雨频率高达79%,一度戴上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擦亮蓝天,从炸掉烟囱开始。

2013年,株洲提出“基本消灭城区烟囱计划”。2014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确定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之一,消灭烟囱32根、49根、34根……2018年底,株冶最后一座运行中的基夫塞特冶炼炉熄火,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

少一根烟囱,多一片蓝天。2018年,株洲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8天,比2013年多出74天。

但株洲并未满足。蓝天保卫战,仍在持续进行。

大刀阔斧地关、停、并、转之后,改善空气质量已没有多少结构性调整的空间。面对“空气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硬要求,该如何下手?

株洲的答案是科学治污、精细管控,对照各项指标,一项一项地抓治理。

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237套“智能电表”管住20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让其治污设施不敢懈怠;每2平方公里为一个小网格,100个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让全城空气质量变化尽在掌握;城区各主要路口的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装置,让拖着“黑尾巴”的高污染排放车不能进城;建筑工地扬尘实时检测系统、智慧渣土监管平台,让施工扬尘“尘埃落地”……

今年,株洲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议推动工作落实,及时印发了《关于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六项重要举措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摸排筛选、立案呈办等6项机制。在各个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打赢蓝天保卫战已经成为“一把手工程”。

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标“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21年的310天,空气优良率提升25.9%。综合指数从6.93下降到3.90(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平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了48.1%、47.5%、85.4%、27.5%、56.0%。

河湖哪得清如许

漫江碧透,鱼翔浅底,是人们对美丽湘江的向往。

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随着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肆无忌惮地排入,湘江在哭泣。

如今,江水变清了,两岸变绿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倒映着两岸美景,人在江边走,如在画中游。

变化来自于株洲对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深刻领会,来自于让“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的不懈追求,来自于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持续实施……

你可见过江河湖相连的城市公园?

株洲万丰湖公园,湖里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岸上绿草如茵、鲜花绽放,远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这个生态水系景观工程,种植了椰树、海枣等热带植物,1万多平方米的沙滩让人流连忘返,为株洲市民提供了新的“洗肺”圣地。

在芦淞区神农公园附近、省直中医医院旁边,包裹在各种建筑中,有一口面积约1.28公顷的池塘,名曰“翠塘”,绿叶如盖,碧波荡漾。2017年,通过河道清淤、净化水质,沿岸建设景观绿化工程,翠塘成为都市闹中取静的好去处。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天鹅湖。政府下大力气治理,将周边生活污水管接入箱涵,公园中心湖区水面设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清理湖底淤泥防渗截污堵漏等,多管齐下改善公园水体景观,从空中俯瞰,翩翩“绿天鹅”,起舞弄“清影”。

在枫溪港,水体清幽,两侧树木郁郁葱葱,鸟鸣蝉聒参杂其间。治理后,昔日“龙须沟”,今日清水流。

水体除黑臭,城市增景观。

2016年以来,株洲按照“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的治理思路,在全市范围内梳理出黑臭水体整治项目33个,总投资约27亿元。

凿石港、建宁港、白石港、陈埠港、荷叶塘干渠、太阳支流、桂花路水系、东司塘等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相继完成,金山污水处理厂、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二期等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源治流清的新图景照进现实。

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的持续实施,株洲“一江两水”水质持续向好。

今年上半年,株洲国控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水质综合指数排名也从去年的全省第七位,攀升至全省第六位,为近年来的最好成绩。

目前,湘江、洣水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渌水水质基本达到Ⅱ类,上半年株洲31个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控断面,除渌水入湘江口水质为Ⅲ类外,其余30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

清水塘里清又新

湘江之滨,15.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老工业区“新”意盎然。

行走其间,霞湾港两岸青翠,入江口白鹭成群;铜霞路两侧原有的历史遗留渣场,治理修复后变身为小游园和运动场。

曾经株冶、株化所在的区域,三一石油装备产业园、中国中车“双碳”产业园、恒和工贸总部经济产业园正全新面世。

谁能想到,十年之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污染重地”。

2013年,清水塘老工业区被列为湖南省五大重点污染整治区域之一,随后又被列为全国21个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区域之一。

2015年底,株洲出台《关于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完成综合治理,十年建成新城”的工作目标。

一场轰轰烈烈的搬迁改造攻坚战就此打响。2018年底,区域内261家企业的工业产能全面退出。

关停企业不易,历史遗留污染治理更难:初步估算,清水塘范围有6600亩污染土地需修复治理,涉及需异位治理处置的污染土壤140万立方米。

株洲先后投入200多亿元,进行清水塘整体搬迁改造,同步投入近20亿元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完成了大湖、霞湾港等7大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全国首个污染土地修复及再开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进展顺利,累计修复与风险管控近3500亩污染土地。

破旧是为了立新。新城建设,关键在兴产业。

产业如何导入?株洲外强招引、内促裂变,坚持自投、招商“两手抓”。

投资50亿元的三一石油装备产业项目来了,其石油压裂、钻修井自动化等能源装备生产线达产后,湖南省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空白,将因此填补。

占地1000亩的中国中车“双碳”产业园项目来了,其储能、新能源电驱动、新能源及工业变流器、电磁和机电产业的落子布局,将在“十四五”末,撑起百亿产值。

紧盯本土优势产业集群,加强清水塘与田心轨道交通装备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对接联动,襄阳电机新能源产业园、尚驰电气新能源电驱高端产业园、希玛特变新产业基地等12个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

三一智能机器人、光伏新能源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也向清水塘伸来“橄榄枝”。

告别高炉和烟囱,腾笼换鸟后的新环境、新空间和新机遇,持续吸引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凤栖入巢”,高端智造、科技创新、文创商贸、口岸经济四个产业功能区雏形已显。

一个“绿色”的、新生的清水塘,见证着株洲生态环境的变迁,也昭示着株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未来。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廖明

编辑:颜洪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