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攸县蔬而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建兵在宁家坪镇广种的玉米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此刻,他正机不可失地繁忙组织他所帮扶的122户贫困户400多贫困人口中的劳力,全部到自己的产业基地打工,有的收割,有的运输,有的拾果,忙得不可开交。
贫困户妇女在基地打工。
丁总介绍说,他今年又在宁家坪镇里种了6700亩玉米,涉及该镇9个村41个村民小组1万多人口,发放劳务工资及土地分红总额冲破400万元。
这些年来,他就是通过大办蔬菜、玉米等大型农业产业,年年安置众多的贫困户劳力转移就业,给当地农民带来数百万元的年劳务收入,不断地以产业引导人们脱贫致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扶贫大哥”。
下岗岁月卖菜成“王”
今年50岁的丁建兵出生在宁家坪镇笔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湘东电机厂工作,后晋升为厂生产科长。上世纪90年代末,企业倒闭,成为一名下岗职工,丁建兵与新婚妻子杨金婷先后到北京、江苏从事了3年的家电经营,赚得20多万元钱方才在攸县县城安家落户。
从2003年开始,丁建兵尝试蔬菜贩运买卖经营工作。他在县城开办“攸县蔬而康净菜配送中心”,并在繁华的湘东大市场建立一个大型的“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公司”,以“拒绝农药残留,保障餐桌安全”为口号,选送专人到省进行“深造”培训成“质检专家”,投入200多万元购置九辆配送车和果蔬“农残”解毒机,把“放心菜”送进了攸县县城的主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宾馆、酒家、果蔬超市,年实现销售各类放心蔬菜2800余吨,销售总额达到近千万元,在攸县城里每天都有逾万人前来与丁办的公司做生意,被人称为攸县的“蔬菜王”。
返乡创业带富一方
2013年春,丁建兵回乡创办蔬菜产业,他根据有的群众担忧无销路,不愿种菜的思想状态,在乡村领导的亲自带领下,上门做群众动员工作,与菜农签订正式产销协议,在此基础上成立“攸县建兵蔬菜合作社”,实行全部产品包销,并按每亩500元的标准进行预付。
生产中,他聘请2名高级农艺师驻地指导,举办了3期500多人次的实用技术培训班,让菜农掌握全程生产加工技术。对生产进行“五个统一”,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生产,并投入260多万元自购设备办厂进行加工增值。
为了打响品牌,他申请注册了“坪阳”、“丁老根”两件商标,在国家农业部申办了“无公害产品认定书”,建立了生产、行政、质保、营销四个部门60多人的组织机构,与湘、鄂、粤、泸等省市订立了产销合同。
夏秋时节,他大量招收豆角采摘工,贫困户优先,为当地农民带来超百万元的季节性劳务收入。该村的困难户,因老伴体弱多病、儿子因故不归,在种菜和季节性用工中增收近万元。
转型发展 续写新篇
近些年来,由于农村过量施用化肥、农药,致使大片农田含镉量超标。宁家坪镇共有9000多亩水田要实行轮作“休耕”,并按“有市场、产量高、效益好”的要求,实行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规模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将它步步推进。
该镇政府把党建融入产业,号召全镇党员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发动他们深入全镇的家家户户,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土地交村委会流转。
丁建兵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从日本、德国和山东等地购得了全流程一整套的综合旋耕播种机、病虫防治机、联合收割碎料机、打捆机、成品运输车,选派17名当地文化水平高的年轻人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对玉米耕地、开沟、整土、施肥、播种、防病、治虫、收割、碎料、打捆等生产工序流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大作业。依靠高效率的机械化作业,使他在两个月内如期完成全镇6000多亩的青贮玉米种植任务。
通过土地流转、安排就业、同业带动发展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每年发放涉及贫困户工资和分红400多万余元,并带动了110个贫困户顺利脱贫。笔武村现年66岁的贫困户刘苏联,老伴患病过世、自已在家干农活摔成残废,家中尚有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重病儿子,他视情鼎力相助,安排其到公司食堂做饭,对他包吃包住,还年发2.4万元工资,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
丁建兵因此受到了市、县政府和扶贫办的表彰以及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2019年先后获得“攸县十佳产业扶贫基地”、“攸县种植结构调整先进单位”、“攸县万企帮万村先进单位”、“株洲市扶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来源:红网
作者:李放鸣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