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0日讯(通讯员 黎婕妤)《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工作目标,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并明确要求“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
近年来,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恺德医院)将“心脑同治”作为医疗服务创新的新方向。探索性地打造了集门诊诊疗—住院诊疗—健康科普于一体的心脑血管医疗服务体系,并助力区域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提升,让百姓享有更好的就医获得感。
心脑同治门诊“四”同服务
心慌胸闷又头晕手麻、说话不清,到底应该看神经内科?还是心内科?这是不少老年患者在医院挂号时的困惑。为了解决大众这一就医难题,恺德医院于2024年就整合了多学科专家资源,开启了“心脑同治”的联合诊疗模式。
每周一至周六的上午,在医院新华路门诊的心脑同治专家门诊里来自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的专家,在同一个诊室联合为同一个病人进行心脑血管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疾病需求,给出最符合其个人需求和个人疾病状况的诊疗方案。具体而言就是可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晕厥、头晕等疾病人群提供同评估、同诊治、同预防、同随访的“四同”全流程专业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已为上百位门诊患者提供服务。

心脑同治医患义诊讲座活动。
心脑同治救治协同发力
在心脑同治理念出现前,患者最常见的选择为“分头看病”,即到心内科或心外科“问心”,再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看脑”。患者获得的是来自至少两个学科医生的独立治疗决策。而心脑同治的核心理念是将心脏和脑部视为统一整体,通过多学科协作、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67岁的何先生(化名)经常出现头晕不适伴耳鸣,还出现阵发性的胸痛。随着症状发作越来越频繁,何先生到医院神经内一科,神经内一科科主任齐义接诊了他,详细了解了他的病情后,进行了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发现何先生存在心律失常等情况;于是心脑同治学科协同机制启动,该科室与心血管内二科联合诊疗,最终发现何先生的头晕、胸痛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之后,在医院助理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刘宇及心血管内二科杨凯手术团队的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手术的治疗后,何先生头晕、胸痛症状逐步消失,现已康复出院。
心脑同治适合多类复合病变的患者,如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瓣膜病变合并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疾病合并脑血管病变、心房颤动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或大面积脑梗死、心肌病合并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人群,心脑同治可以让他们获得更高质量的综合医疗服务。
心脑同治从预防科普做起
提升大众对“心脑同治”的认知,是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维护”的必然要求,它能让大家知道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加强中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协同管理,促使患者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更有利于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
每年的6月6日是中国房颤日,心房颤动与脑卒中(中风)的发病息息相关,为提升大众对房颤的知晓率,普及脑卒中(中风)的知识,医院心血管内科房颤中心与神经内科卒中中心都会携手举办了义诊和主题讲座活动,并拍摄科普短视频通过媒体平台传播,方便解答大家关心的心脑血管健康问题,并给予了专业健康建议,借此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病治疗的认识和重视度,实现心脑血管早预防、早发现、早诊疗的目标。

心脑同治学术会现场。
心脑同治上下联动共促发展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不仅在于技术更新,更在于医务工作者的理念革新和区域内学科体系化建设。作为湖南省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恺德医院积极搭建心脑同治学术交流平台,于2025年11月成功举办了“株洲市心脑同治—房颤与卒中专题研讨会”。
会议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国内、省内心脑血管专家,与八十余名株洲各地区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共同探讨心脑同治的诊治技术新进展和新趋势,旨在通过不懈努力建立起规范化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学科诊疗体系,完善区域协作网络,助力心脑同治的推广,使其成果惠及更多的患者。
从心脑同治的“跨界”协同到普及心脑疾病预防知识,再到助力心脑同治区域学科建设,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始终以守护心脑健康为使命,以微创技术为刃、以学科协同为盾,为更多的急、危、重、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得到专业的救治而努力,为患者构建更坚实的心脑血管健康守护防线,为推动区域心脑血管疾病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黎婕妤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