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炎陵县鹿原镇金紫峰村书写悬崖上的乡村振兴答卷

98789.jpg

红网时刻新闻10月9日讯(通讯员 张和生 廖辉)近日,一篇记录炎陵县鹿原镇金紫峰村感恩亭建设始末的《感恩亭记》在当地广为传阅。这篇根据村民口述内容精心撰写的千字短文,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记录了感恩亭的感人故事。

感恩亭建在前往金紫峰途中的危崖之上,亭子长4米,宽 4米,高5米,六角飞檐造型,游客可以在这里休憩、避风雨、极目远眺、放声长啸,去年起成为金紫峰的新地标建筑。

金紫峰又名金紫仙、云秋山,海拔1300余米,位于炎陵、资兴、永兴、安仁四县交界处,有“脚踏四县”之说。金紫峰顶是个观日出赏云海的绝佳去处,一年四季登山的游客络绎不绝。在现有的6条登山道路中,金紫峰村这条山路坑洼不平,风景平平无奇,经过的游客很少。

2023年5月,湖南省轨控集团驻村工作队进驻后,通过“酃峰夜话”屋场会收集民情,村民提出“重修登山便道”,发展乡村旅游,被工作队列为两年振兴计划重点项目。

工作队与支村两委多次实地勘测,克服了崖壁施工、材料运输等众多难题。2024年12月,投资近50万元建成1220米的游步道竣工,顺利连通安仁豪山景区及金紫峰峰顶。驻村队长代文江回忆:“施工期间我们攻坚克难,堪称村史最难工程。”

被誉为“青云梯”的游步道完工后,因为舒适便捷、路程短,加上沿路山水秀美,沿“青云梯”登顶金紫峰的游客越来越多。2025年3月,当地趁热打铁,举办首届“登高望远·共绘新卷”登山节,吸引县内外300余人参与,带动周边民宿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村民张秀兰感慨:“过去望山兴叹,现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据了解,近年来,乡村振兴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资金900万元,除新建游步道外,还实施亮化工程、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项目,金紫峰村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产业基础持续夯实,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为了感恩帮扶单位和工作队的突出贡献,村民集体建议将这座六角亭命名为“感恩亭”,表达村民们“喝水不忘挖井人”的质朴情怀。而经游此处的本土作家李园平获悉后,欣然写下《感恩亭记》,迅速在各大圈群传播,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青云梯”和“感恩亭”。

【相关链接】感恩亭记

湘东炎陵,鹿原古郡,神农耒耜垦荒之地,楚骚辞赋流传之乡。金紫峰拔地千仞,非独擎天峙立,更擎起一方水土之精魂。其巅千三百一十二米,为炎帝陵前第一崇岫,晨则鎏霞披锦,峰若披冕迎曦;暮则云海浮舟,峦如泛槎逐波。清人题壁“紫气东来接帝陵”,今观石脉犹存帝粟余香,林泉似奏《衡云》古曲,今梯路贯通,泉声更和民欢;十步藏景,百步隐奇,真乃天地馈珍、湘东璞玉。

山麓金紫峰村,三百户世代枕山而居,三十载抱志待兴。登山旧道蜿蜒六公里,景致疏浅,游踪罕至,振兴之愿久悬如孤月。壬午岁,乡能尝倡辟新途,绘“青云梯”之蓝图,然时绌力匮,此图竟空悬者廿一载。村民每望山兴叹,未敢忘梯路之梦。迨至癸卯孟夏,省轨控集团驻村工作队负振兴之命而至,队长聂平甫,队员张峰、刘军等循“酃峰夜话”作风,夜叩柴扉问民瘼,围炉促膝商规划。乡民执手相告三愿:一愿“青云梯”通山巅,便登高览胜;二愿村组路贯阡陌,利车马通行;三愿种养业兴沃野,丰仓廪家计。工作队感其情之切、愿之诚,遂定两年之规,集九百万之资,誓以躬行践诺,不负民望。

至若“青云梯”工程,尤称旷世壮举。勘测之时,工作队长代文江率队,与村贤董堂明、张秀兰、张新华、张军、林桂娇诸人携手,踏碎崖边霜月,量尽云间险路,手足常沾崖苔,衣衫时染晨露;施工之际,铁钎凿石则星火迸溅,缆绳悬人则云雾相吞,匠徒与干群同宿山巅,沐星月、栉风雨,寒暑不避,昼夜躬亲。甲辰孟冬,历五月艰辛,千二百二十米石栈终成——非仅银练垂山、玉阶叩天,实乃汗水与初心铸就之天梯。

乡民见昔日蓝图成真,山乡旧貌换新,群起恳请筑亭以铭恩。工作队谦辞曰:“食禄为民,此乃分内之责,何敢居功受谢?”村民再请,言辞恳切:“非亭无以表吾辈之心,非石无以传此段之情——君等纾困之劳,当刻石留声,传之后世。”工作队闻此,乃慨然叹曰:“吾辈非敢居功,唯思此亭之重:上承天时振兴春风,下载地理金紫山灵,中聚干群人和赤诚,内嵌初心为民光明。四重恩德交织,吾辈不过机缘之桥耳!”遂应允筑亭,特命匠人设亭基时,植入乡民昔日垦荒之旧锄、修路之断镐,使“感恩”二字有根可系,有源可溯。

亭成之日,六角凌虚欲飞,黛瓦栖云若卧;额题“感恩”二字,笔力沉雄,如含千钧情意。登临亭中,但见:油茶缀金似锦绣铺山,黄牛点碧若星辰散野,光伏板映日闪银光灼灼,民宿院飘炊烟绕晨雾濛濛。尤可感者,亭基深处,旧锄犹存耕云之志;石阶影里,断镐尚记辟路之艰。乙巳季春,金紫峰举办首届“登高望远·共绘新卷”登山盛典,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循“青云梯”而上,见玉兰垂露似含感恩意,杜鹃燃霞若抱赤子心,飞瀑悬练落碧潭,古藤虬枝牵云影。游人皆叹:“此径之奇,可匹武夷丹霞;斯景之幽,不逊黄山云海;其趣之浓,不让武功山草甸!”

余于秋日慕名登临,至感恩亭中,凭栏四望,忽觉四重恩德交汇融和:政策春风化天时之佑,山灵庇佑载地理之厚,干群汗水聚人和之暖,初心永耀昭光明之恒。山风过耳,如闻四重天籁:一为百姓炊烟,细诉温饱安康之愿;二为青山碧水,长歌天人共生之约;三为时代长河,永涌奋进不息之歌;四为赤子初心,恒守为民服务之志。乃悟此亭非独石木之筑,实为四重感恩之枢——民感公仆纾困之劳,吏感天时地理之佑,客感自然人文之美,众感初心光明之恒。

亭基所植旧锄断镐,恰似感恩之根,深扎四重恩德:锄镐铭记地理哺育之厚,两年规划承天时机遇之利,五月汗水证人伦同心之和,“感恩”题字照初心光明之志。四德交融,生生不息,方成此亭之魂。

恐岁月流转,此中真意湮没于尘埃,遂援笔为记,以敬建设者之赤诚,以爱金紫峰之灵秀,以盼乡村振兴之途永续绵长。愿后来者登斯亭、抚旧锄、观云山、读斯记,知感恩之德在推功于四重,实干之要在同心共进,则此亭之德可传不朽,此山之美永葆清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和生 廖辉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54/91/1533866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