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人物丨妙手仁心十二载 一位中医护理师的治愈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10月30日讯(通讯员 袁奥琪)“力透皮入”的推拿巧劲、卷边批注的中医典籍、满是心得的学习笔记……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拼凑出株洲市妇幼保健院中医护理师李婷十二年的从业轨迹。从西医护理到中医深耕,她以双手为刃驱散病痛,以仁心为灯照亮患者康复路。在中医护理传承与创新的路上,正是无数如她这般的从业者,用专业与热爱诠释着“治愈”的意义。

从西医到中医 12年的转型与深耕

“中医的手法讲究‘力透皮入’,差一分力道,便少一分疗效。”深夜的科室里,李婷正与同事切磋推拿技法,指尖在脊背上反复探寻最精准的角度。

这段转型历程充满挑战却收获颇丰。白天,她扎根临床,与患者并肩对抗病痛。夜晚,她潜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书页早已卷边,字里行间布满红色批注每掌握一项新技法,她总以丈夫为练习对象,反复调整力道与穴位,直至获得“酸胀感恰到好处”的反馈。“打铁还需自身硬,患者健康容不得丝毫马虎。”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医院进修课程到线上名师讲座,乃至患者口耳相传的民间验方,她都求知若渴。“中医博大精深,多学一点,就能为患者多点亮一盏希望的灯。”

十二年来,她的学习笔记已堆积如山,每一页都记录着病例分析与技法心得,字字句句,皆是匠心。

图片11.png

患者的笑容是最好的勋章

开科初期,一位佝偻着腰的老人,成了李婷心中温暖的坐标。疼痛让他几乎无法直立,经过她半个月的火龙罐、推拿调理,不仅能挺直脊背走路,临别时还特意送来一首亲笔写的赞美诗。“妙手回春解腰痛,仁心似月照人行”诗句如春风,拂过她初入中医领域时忐忑的心,也让她更加坚定——这条路,值得倾尽所有努力去走。

让她难忘的是那个总挂着口水的三岁“口水娃娃”。“孩子长期流口水,衣服一天要换三四次。”陈女士带着孩子来就诊时,眼里满是焦虑。李婷仔细查看孩子舌苔、询问饮食作息后,判断这是脾虚的表现,当即建议陈女士带孩子去中医科进行体质辨识并开方调理。看着陈女士半信半疑的眼神,她耐心讲解护理要点。一周后,陈女士复查,孩子已经不流口水,并对李婷表示感谢。

在新生儿科工作时,一位家长的话让她铭记至今:“孩子交给您,我很放心。”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成了她抵御疲惫的铠甲,也让她明白:护理工作的真谛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守护希望。

图片12.png

护理工作的日常远非表面那般光鲜亮丽。新生儿科抢救室的无力感,患者对中医疗效的质疑眼神、小患者此起彼伏的哭闹声……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构成了她日常工作的底色。然而,她总能用兜里常备的卡通贴纸和玩具安抚小患者,甚至连儿子闲置的积木都成了诊室里的“哄娃神器”。

“婷婷阿姨,你看我又长高啦!”曾接受助长调理的孩子每次复诊时,总会神秘兮兮地往她手心塞一颗水果糖,还会通过奶奶的微信发来最新的身高记录。这些稚嫩的分享、家长由衷地感谢、同事递来的一杯热咖啡,让日复一日的护理工作充满了暖意。“只要付出真心,患者一定能感受到”说这话时,她的眼眸闪着星光。

让中医护理薪火不息

“中医护理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传承中不断生长。”她的时间总在奔跑:白天临床实践,夜晚研习中医外治技法,周末则穿梭于各类中医护理研修班。她深知,“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回应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图片14.png

若问起最珍视的时刻,她会笑着细数:腰痛老人赠诗时的重视、“口水娃娃”母亲的惊喜、新生儿家长那句“我放心”、深夜与同事切磋手法的默契……这些瞬间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甘之如饴。

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而仁心的光芒永远璀璨。李婷的十二载护理路,恰似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康复旅程。她以专业为笔,以仁爱为墨,在生命的画卷上书写着治愈的诗行。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护理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双手托起希望,用心灵传递温度。

当晨曦再次洒向诊室,李婷的身影依然忙碌如初。而她所坚守的这份初心与匠心,必将化作星火,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生命。在这条用爱与专业铺就的康途上,每一步都是传承,每一刻都是新生。

来源:红网

作者:袁奥琪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54/74/1539404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