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化名)因长期伏案工作,近半年频发眼干涩、视物模糊需频繁眨眼及夜间流泪等症状。自行使用眼药水后非但未缓解,反致眼红加重。经专业干眼检查显示:泪膜破裂时间仅3秒(正常值>10秒),睑板腺开口阻塞伴分泌物浑浊,确诊为中度脂质缺乏型干眼合并轻度睑板腺功能障碍。经规范治疗及用眼习惯调整,3周后症状显著改善。

部分患者将干眼视为“小问题”,盲目依赖眼药水缓解,实则该病成因复杂,超80%病例并非单纯“缺水”,而是源于睑板腺功能异常导致的“缺油”或泪膜“油水失衡”。不当干预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加重眼表损伤。专业干眼检查通过无创手段明确病因、分型及严重程度,为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是精准诊疗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干眼:远不止“缺水”那么简单
传统认知中,干眼常被简单归因于“眼睛缺水”,但现代医学已明确其病理机制更为复杂。眼球表面的泪膜是维持眼表健康的“精密保护膜”,由三层结构协同作用:
1.脂质层(油层):泪膜外层,由睑板腺分泌,如同为水面覆盖一层“油纸”,有效锁住水分,减缓泪液蒸发。
2.水液层(水层):泪膜中间层,由泪腺分泌,负责眼球滋润、氧气供给及异物冲刷。
3.黏蛋白层(黏层):泪膜内层,覆盖于角膜表面,确保泪膜均匀附着于眼球。
基于泪膜结构异常,干眼主要分为两类:
1.缺水型干眼:泪液分泌量不足。
2.脂质缺乏型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油分”分泌不足,泪液蒸发过快。
其中混合型(两者并存)较为常见。若未明确分型便盲目使用“补水”类眼药水,对脂质缺乏型干眼收效甚微,且含防腐剂的药物可能进一步损伤眼表。
专业干眼检查:为何不可替代?
干眼症状(如干涩、畏光、视物模糊)与角膜炎、结膜炎、视疲劳等疾病存在重叠,仅靠自我判断无法明确病因、分型及严重程度,专业检查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四方面:
1.明确诊断,避免误判
干眼症状(如干涩、畏光)可能与角膜炎、结膜炎、视疲劳等疾病相似,专业检查可排除其他眼病,确保治疗方向精准。
2.精准分型,个性化治疗
通过系列检查明确:干眼类型(缺水/缺油/混合型);睑板腺形态与功能;眼表炎症程度;泪膜稳定性。为制定针对性方案提供依据,杜绝“一刀切”治疗。
3.评估严重程度,分级诊疗
干眼分为轻、中、重度,治疗策略与用药差异显著。轻度干眼可通过改善用眼习惯与人工泪液缓解;中重度干眼则需物理治疗、抗炎治疗甚至手术干预。
4.筛查潜在全身性疾病
干眼可能是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信号。全面检查可发现相关线索,建议进一步专科排查。
一次专业干眼检查:查什么?如何查?
专业干眼检查多为无创、无痛项目,核心包括:
1.问诊与问卷评估
医生详细询问症状、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用药史等,并通过标准化问卷评估干眼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泪膜破裂时间测定
评估泪膜稳定性的“金标准”。医生滴入荧光素钠后,通过裂隙灯观察泪膜首次出现“干斑”的时间,时间越短表明泪膜越不稳定。
3.睑板腺检查
形态评估:轻压眼睑观察分泌物性状(清亮油状或浑浊牙膏状),判断睑板腺功能。
成像检查:通过专用仪器为睑板腺“拍CT”,直观显示腺体萎缩、缺失或扭曲情况,为睑板腺功能障碍提供诊断依据。
4.泪液分泌试验
将试纸置于下眼睑5分钟,测量泪液分泌量,评估“缺水”程度。
5.角膜荧光素染色
滴入荧光素钠后,在钴蓝光下观察角膜上皮点状脱落情况,量化干眼对眼表的损伤程度。
哪些人需优先进行干眼检查?
以下人群建议尽早接受全面检查:长期佩戴隐形眼镜者;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的办公族/学生;长期化妆或种睫毛的女性;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接受过近视激光手术者;患有过敏性眼病或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长期使用抗抑郁药、降压药等药物者;自行用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者。
干眼并非可简单“忽视”或“自行缓解”的轻微症状,其可能对视觉功能、日常工作效率及整体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建议通过科学规范的专业干眼检查,精准解码眼表生态的核心问题,实施循证医学支持的针对性干预,有效恢复眼表功能,为眼部健康筑牢屏障。对于频繁出现眼干、畏光等症状的人群,及时开展专业检查是守护眼健康的关键一步。
来源:红网
作者:刘敏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