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中老人阅读时感到日渐困难,或自述视物模糊、如同隔纱;部分人群也可能出现视物重影、畏光等视觉异常。这些症状并非都源于老花眼的自然发展,有时可能是白内障的早期表现。作为全球范围内首要的致盲性眼病,白内障的防治与大众眼健康密切相关。
白内障是什么?本质是“眼内镜头”变浑浊
人的眼睛如同一台精密相机,晶状体便是相机的“镜头”。正常状态下,晶状体清澈透明,能将外界光线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让人清晰捕捉眼前景象。而当晶状体因各种因素逐渐失去透明性、变得浑浊时,便形成了白内障。这种浑浊如同相机镜头蒙上雾气,会阻碍光线正常进入眼内,最终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哪些人更容易受白内障影响?这几类人群需留意
老年人:年龄是白内障重要的影响因素。5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会明显上升,80岁以上老人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内障,这是眼睛自然老化过程中的常见表现。
长期户外暴晒者:紫外线会加速晶状体老化。像农民、建筑工人等需要长期在户外工作,缺乏防晒措施的人群,晶状体受紫外线损伤更严重,患白内障的风险也相对更高。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干扰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晶状体更早出现浑浊。因此,糖尿病患者出现白内障的时间通常比普通人群更早。
有家族遗传史者:白内障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直系亲属曾患白内障,这类人群眼部出现相关问题的概率会增加,需更关注自身眼部状况。
出现这些症状,别与老花眼混淆
由于早期症状相似,有人会将白内障与老花眼混淆,从而延误检查和干预时机。实际上,二者有明显区别,当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视力逐渐下降,无论看远还是看近,都像隔着一层雾,且这种模糊无法通过佩戴老花镜或近视镜改善;
2.对光线变得敏感,白天出门看太阳时会感到刺眼,夜晚看路灯、车灯时,会看到光源周围有一圈“光晕”;
3.视物时出现重影,比如看单个字会呈现两个影像,或看物体边缘时显得模糊不清;
4.老花度数突然发生变化,例如之前佩戴200度老花镜刚好合适,突然变成戴100度就能看清,这并非“视力变好”,而是晶状体浑浊引发的临时变化。
白内障能预防吗?做好3件事延缓发展
目前尚无方法能完全阻止白内障的发生,但通过以下3个措施,可有效延缓其发展速度,保护眼部健康:
做好眼部防晒:白天外出时,建议佩戴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太阳镜,或选择宽檐帽子遮挡阳光,减少紫外线对晶状体的直接损伤,尤其在夏季、高原等紫外线较强的环境中,防护更需到位。
积极控制基础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血糖、血压,定期进行眼部检查。这些基础病若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重晶状体损伤,加速白内障发展。
养成健康用眼习惯:日常避免长时间连续盯着手机、电脑屏幕,每用眼30分钟左右,可暂停休息5分钟,通过眺望远处缓解眼部疲劳;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橙子、蓝莓、坚果等,为晶状体提供营养支持。
治疗白内障,临床常用手术方式
关于白内障治疗,不少人会疑问“有没有眼药水能改善”。从临床实践来看,目前尚无药物能逆转晶状体浑浊的过程,手术是临床中治疗白内障的常用方式。
当前临床中应用较多的白内障手术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该技术在临床中已长期应用。一般情况下,这类手术操作时间较短,且具有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周期较短的特点,多数患者术后一段时间内视力可得到改善。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无需等待白内障发展到特定阶段再进行,只要视力下降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比如看不清手机屏幕、无法独立完成做饭等日常活动,即可前往正规医院眼科咨询,由医生评估是否符合手术条件。及时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术后视力状况,也能减少因白内障发展可能引发的其他眼部问题。
株洲爱尔眼科医院提醒,白内障并非“老年病”专属,年轻人若因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某些特殊药物等,也可能患上白内障。无论年龄大小,一旦感觉眼部出现异常,都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眼科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守护“心灵之窗”的清澈与明亮。
来源:红网
作者:罗瑛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