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ISF)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国际艺术焰火展演。(图源:醴陵融媒)
□高明勇
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日前,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在醴陵成功举办。
国际烟花论坛创立于1992年,包含论文宣讲、产品展览和焰火燃放,被誉为烟花行业的“达沃斯”,也被看作是全世界烟花爆竹行业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交流展示论坛。据称,本次活动吸引了6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外宾参加,是醴陵历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接待外宾最多的国际展会。
对于醴陵这座承载千年烟火文明的古城来说,不仅是实力承接烟花行业的“达沃斯”,更是抓住契机向世界展示自身魅力,推动产业国际化,与世界对话。
从晚清时期瓷器就已在“海上丝路”远航,到今天烟花产业的全球绽放,醴陵这座小城一直在以自己的“国际范”与世界对话。
“国际范”首先体现在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精气神。此次论坛呈现五大“首次”创新之举:首次采取中外联合举办,首次全面实行市场化运营,首次进行烟花Ⅱ级(2级)燃放,首次对标世界一流和行业标杆,首次策划外商集中观摩花炮工厂。特别是运营模式上,地方政府退居幕后,采取“商会承办、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举行,政府只提供公共资源和指导服务,商会“自主运营,自负盈亏”,收入主要通过展位收入、焰火展演门票、招商赞助和各级补助等形式,为行业展会注入商业活力,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各种展会竞相绽放的当下,如何办会,不仅考验地方政府的智慧,更是体现办会的心态,保守还是开放。
而文化底蕴是“国际范”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坐拥陶瓷和烟花两大产业优势的醴陵,善于利用跨界来重组资源。捡瓷器,玩烟花,吃小炒,被称作是游玩醴陵的“三件套”。从国际烟花鞭炮展览到国际艺术焰火展演,从国际焰火燃放技术大会到醴陵味道嘉年华,系列主题活动更是融入釉下五彩瓷、醴陵小炒等地域文化元素,打造出“白天观展、夜晚赏焰、全天体验”的沉浸式盛会。2025年,醴陵入选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中国魅力小城旅游研究报告》“100个值得去的国内小城”榜单。
“国际范”也来自潜移默化的历史积淀。120年前,清末著名实业家熊希龄联合醴陵地方士绅,奏请清政府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后发展为湖南瓷业公司)。学堂的教师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景德镇与湖南本土,他们带来了新的理论、技术与经验。据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发现的安田乙吉的文稿实录:当时湖南瓷业学堂一共聘请了五位日籍教师,安田乙吉任总教习,大凡谷里吉教授陶画,马场梅吉教授辘轳及原料实验,川木音吉教授模型,河原小太郎教授窑务。五位教师编撰了“制陶法”讲义6本,共27万余字,详细讲解了陶瓷原辅材料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能、泥釉与颜料配方及制备,成型、彩绘、烤花与烧成等。同时,还引入了机械生产设备,推动醴陵陶瓷从传统作坊向工业化生产转型。无论是现代教育方面,还是技术革新层面,这些都是醴陵早期的“国际范”,对此后振兴陶瓷业影响深远。釉下五彩瓷在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等国际展览中获奖,更是极大提升了醴陵陶瓷的美名。数据显示,如今全球每燃放十朵烟花,就有一朵来自醴陵。这种“润物无声”的国际化,让醴陵成为全球烟花产业链的“隐形冠军”。
科技创新正在赋予“国际范”更为时尚的含量。开幕式上,绚烂的日景烟花惊艳亮相,“五彩醴陵”“飞虹织梦”“鹊桥迎宾”“硕果累累”四大主题篇章,在声光电融合的沉浸式演绎,烟花艺术创新突破的背后是技术的含金量。资料显示,醴陵市近三年陶瓷花炮领域专利授权量年增幅超15%,其中华联瓷业研发的窑炉节能技术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目录》,单位产品能耗达行业先进水平。高等院校与本地企业共建的“特种陶瓷联合实验室”,突破航天陶瓷材料关键技术,相关专利群多次获奖。2018年,“科富烟花”率先引入全国首条爆竹自动化生产示范线,标志着醴陵正式迈入崭新时代;随后,醴陵成功研发全国第一条组合烟花自动化生产线,爆竹自动化生产被列为国家级试点。到如今,醴陵市烟花爆竹产业的机械化应用率已超过70%。科技创新不仅让“国际范”的招牌更亮,也让产业的脚步走得更远。
日渐完善的产业地图,正在为醴陵的“国际范”进行新的注解。醴陵市现有陶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500余家,已经形成了集花炮机械制造、安全药物生产、花炮商贸、花炮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拥有9大类4000多个品种。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强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2023年10月,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成功入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是我国产业体系最齐全的陶瓷产业集群。2023年,醴陵烟花出口额突破1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150余国。2024年,醴陵烟花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5亿美元,同比增长62%。
“国际范”的含金量,还体现在对国际规则的理解与贡献。近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刊发报道关注醴陵烟花爆竹行业对标改造工作,参照2024年湖南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完成的《湖南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对标改造实施细则》,目前,醴陵市176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已有164家企业完成第一轮工房结构对标改造提升,共整改各类工(库)房1.6万余栋,工(库)房结构全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在ISO国际烟花安全标准方面,如何让“醴陵规则”成为世界规则,将是进一步彰显“国际范”的题中要义。正如瑞士达沃斯小镇借世界经济论坛的快速崛起,醴陵如何借助“国际烟花论坛”成为全球行业风向标,也必然是新的征程。
千年古邑,千年传承。始于唐、兴于宋,醴陵花炮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重要经济命脉,也早已成为的世界级文化符号,而“国际范”不仅是最富底蕴的城市名片,也是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底色。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高明勇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