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炎陵县霞阳镇:金花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红网时刻新闻3月13日讯(通讯员 扎西格列 袁红)春风和煦,沃野鎏金。3月13日,炎陵县霞阳镇三河片区内油菜花迎来最佳观赏期,连绵起伏的金色花海绵延至天际,与远山青黛、白墙蓝瓦的村落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田园画卷。

1.jpg

炎陵县霞阳镇三河片区油菜花。

近年来,霞阳镇以油菜为媒,通过“政府送苗+技术扶持”模式,将“冬闲田”转化为“黄金地”,形成“种植—观光—加工”全产业链,带动土地亩均收益提升20%,让“一朵花”激活乡村资源,成为撬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新支点。

从"冬闲田"到"黄金地"

“以前种油菜费钱费力,产量还低。现在政府送苗又送技术,收入翻了一番!”种植户李大哥站在田间感慨道。

曾经的“冬闲田”撂荒难题,如今成了霞阳镇破解乡村振兴的突破口。镇党委、政府打出政策“组合拳”,免费发放优质油菜苗和肥料,并组建镇农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从育苗移栽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大源村育苗基地2024年秋播前便培育20万株优质苗,覆盖50余亩土地,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

截至目前,全镇共拥有7000余亩油菜田预计为农户带来户均超5000元增收,昔日的“冬闲田”彻彻底底蜕变为“春可赏花、夏能榨油”的“黄金地”。

漫步三河片区村庄内,白墙蓝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清澈溪流穿村而过,垃圾分类箱、果皮箱等设施井然分布。

“游客多了,环境反而更美了!”村民刘阿婆在自家庭院浇花时笑道。这般蜕变源于霞阳镇的生态治理“硬功夫”,1部垃圾转运车、5辆三轮车和1000余个分类垃圾桶织就“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治理网,村容整洁度提升60%;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站净化后回灌农田,实现生态与农业双赢;外加道路硬化、水渠修缮等工作,让三河片区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从"单枝花"到"满园春"

以油菜花为起点,霞阳镇探索“农业+文旅+生态”融合发展新路径。千亩金色花海与周边古村、文化景点自然串联,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田园野趣。

游客可参与采摘应季水果、生态播种等农事活动,亲手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亲子家庭还能在农耕文化中感受到传统农技智慧。2024年,片区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带动周边多家民宿入住率提升至50%,农家乐日均营业额突破1000元,同比增长20%。

不仅如此,农旅融合的“溢出效应”还在持续释放,催生多元业态“共生共荣”。

颜家村“香菇姐姐”的绿色账本,村民刘立云返乡创业,投资300万元建成50亩香菇基地,采用“菌棒定制+订单农业”模式,年产鲜菇30万斤,产品直供上海、广州等高端市场。废弃菌棒经发酵处理后成为天然有机肥,反哺油菜田,每亩节约化肥成本150元,形成“种菇—肥田—丰产”的绿色循环链。

西台村黑木耳“小产业”撬动“大民生”,依托“合作社+农户”模式,村内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吸纳留守妇女、弱劳力等群体务工300余人次。村民王大姐坦言:“在家门口采木耳,既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挣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一朵油菜花“链”动文旅、农业、生态深度融合,昔日的“单枝独秀”正化为乡村振兴的“满园春色”,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金色花海到生态福地,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霞阳镇以一朵油菜花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下一步,霞阳镇将围绕“农旅融合”持续发力,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一方面,打造更多特色文旅项目,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拓展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旅游体验,让美丽乡村既承载乡愁记忆,更托起共同富裕的振兴梦想。

来源:红网

作者:扎西格列 袁红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7/57/1477878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