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曹缇 株洲报道
大年初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登上央视《2025非遗晚会》。其中,一尊高46厘米的牡丹纹瓷瓶静静“绽放”。温润如玉的瓷面上,四朵牡丹随着光线流转呈现出深浅变幻的紫红,似有晨露在花瓣上滚动。这件被标注为“21世纪重要陶瓷艺术典藏”的《万紫千红》,凝聚着陈氏家族数代匠人跨越两个世纪的坚守。
火中取艺,108道工序锻造的艺术珍品
国家级非遗醴陵釉下五彩瓷省级传承人陈利。
素坯勾勒,薄施淡染,瓷上“绣”花……2月10日,在湖南醴陵陈扬龙窑的工作室内,57岁的陈利正俯身修整素胚。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制作流程极为复杂,准确地说有108道工序。”作为国家级非遗醴陵釉下五彩瓷省级传承人,陈利对每道工序如数家珍。
“主要流程包括成型、彩绘和烧制。”陈利介绍,成型环节细分为制模、修胚、上釉、洗水和素烧。彩绘则包括勾线和分水。瓷器采用“三烧制”工艺,烧制温度是硬质瓷中最高的,成品不含铅、汞,永不褪色。
制陶的这些特质,推动陈利不断探索。从2016年开始,她尝试烧制更薄、更透的釉下五彩瓷作品。直径20厘米、高28厘米规格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瓶,成品重量在750克左右,多次实验下,她让其成功“瘦身”一半,仅重8两。
薄施淡染,持续百年的美学革命
陈利祖父是醴陵有名的“窑郎中”,父亲陈扬龙师从醴陵釉下五彩瓷第一代宗师吴寿祺老先生,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第二代传人。陈利18岁随父亲学艺,目前已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第三代传人。
陈利作品《万紫千红》。
谈到《万紫千红》,陈利颇为感慨:“父亲有一件未完成的作品《盛世太平》,画的正是牡丹。”遗憾的是,这件作品还未完工,陈扬龙就病逝了。“我要继承衣钵,把‘薄施淡染’技艺传承下去,做《万紫千红》的意义就在于此。” 陈利说。
“你看这牡丹花瓣,每片花瓣由5-6层颜色叠加,却薄如蝉翼。”这种“薄施淡染”技法由陈扬龙首创,需用特制的分水笔蘸取稀释千倍的色料,在素胚上反复晕染上数十次。完成整件作品需要连续工作近一个月,期间不能有任何间断,否则颜色就会产生微妙差异。
陈利坦言,牡丹花在淡彩里面难度是最大的,以一瓣花瓣的浓淡渐变为例,传统的平填一笔填满即可。而“薄施淡染”则需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三至四次的分水,颜色的深浅、下笔的力度控制都需要相当娴熟的经验。《万紫千红》正是用四朵巨大的国花牡丹作为题材,其色清新淡雅,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多年来,陈利和家人成功研制出釉下百余种复合色料,突破传统色系的局限,并对“薄施淡染”工艺进行复色叠加的创新。
釉彩流转,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陈利与学生在一起。
暮色中的醴陵沩山古窑遗址,陈利常在此静坐。山风掠过残存的龙窑拱顶,仿佛听见1905年醴陵釉下五彩首次惊艳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时的喝彩。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1907年,湖南瓷业公司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扁豆双禽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此后,醴陵釉下五彩瓷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并被选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的专用瓷器。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陈利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致力于将“薄施淡染”技法传承下去。她认为,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文化记忆的延续。在她的带领下,醴陵釉下五彩瓷不断探索创新,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从光绪年间的“扁豆双禽瓶”到今天的《万紫千红》,这缕窑火穿越两个世纪依然炽烈。当年轻匠人们在新落成的智能窑炉前调试参数时,传统与现代的星火,正在釉彩流转间续写着东方陶瓷的永恒传奇。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