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盘点2024丨政策与行动双重助力!株洲这样推动科技创新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曹缇 通讯员 贺莹 株洲报道

冬季,正是享受收获的好时节。在前不久闭幕的株洲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展示了一年来株洲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成立科创基金港,引入25家基金投资机构;探索实施“先投后股”,政府当起企业“合伙人”;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1.2亿元,居全省第二;新签约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80个,合同投资总额超230亿元……

2024年,株洲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大力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推进构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成果转化实现新突破

校企协同、厂所结合,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绝佳路径。如何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株洲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产业体系相对完备。而株洲的高校资源并不占优势,本地高校仅有湖南工业大学一所。基于此,株洲坚持“以品牌活动为引领、以项目落地为闭环”,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年”创新认知提升等六大类活动,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3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对接60余位院士专家,引入中金资本等60余家投融资机构,梳理技术、成果需求600余项,收集高校、院所创新成果2000余项。

DSC04483-opq3220564904.jpg

金融资本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株洲市科技局联合金融、工信等部门,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这些关键领域倾斜。在去年举办的市金融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上,中金资本、国家军民融合基金等60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的160名投资代表汇聚株洲。此次活动不仅促成了多家企业与投资机构之间的合作意向,还为株洲的科技成果转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株洲在去年高标准举办了99场次创新成果转化年主体活动,包括金融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湖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大会等。这些活动不仅为新签约的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提供了展示平台,还有效地推动了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124项高校成新成果在株转化落地。

产业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火车头、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株洲注重强化园区承载机制,组织成果转化培训班,学习“中安创谷”等园区先进经验,着力提升园区成果转化承载能力。此外,还积极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资金池,备案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9.65亿元,实际发放超3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以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为抓手,株洲建立健全适应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建立“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机制,推动“起航”基金升级为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连续出台《天使基金管理办法》《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先投后股”科技成果改革,起草《株洲市“先投后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支持政策。

关键技术攻关涌现新成果

全球最大功率的永磁直驱重载货运电力机车在中车株机下线,中国航发动研所全新自主研制的第四代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AES100获颁型号合格证,今年以来,一大批重大成果在株洲面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头活水”。

像这样的重大技术项目,在株洲还有很多。株洲市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鼓励领军企业与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共同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针对“卡脖子”“卡链”“断链”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目前,中车株机、时代半导体、太空星际等3个项目已获得省十大技术攻关立项支持,另有众多项目积极参与其中。

截至去年12月底,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共计完成投资1.81亿元,研发投入达到1.2亿元,成功突破关键技术28项,申请专利38项,并引进了22名优秀人才。此外,株洲还获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13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项。

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5个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36个项目获得2022-2023年度省科技奖。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株洲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也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集聚创新成果丰硕

2_4482836.jpg

去年9月19日,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成立。这所由株洲市、株洲高新区与中车株洲所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聚焦AI+工业、AI+文化等领域。该研究院成立数月,即已诞生一些成果。如聚焦工业设计周期长等普遍行业痛点,研究院开发出一款电流器设计软件,将设计周期从原来的2—3个月缩短至2—3个小时。

在株洲,政府、企业及科研院所间的协同创新平台层出不穷。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618家,其中国家级66家。株洲航空产业研究院、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北斗湖院士科技小镇、株洲科创基金港的正式揭牌,以及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加快建设,都显示了株洲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心壮志。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组建设“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稳步推进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株洲的科研实力。

去年,株洲市出台了《株洲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才集聚发展人才政策十条》,全市1人获校企联聘CJXZ立项,17人获省“三尖”创新人才项目立项,2人获省外国专家项目立项,2个团队获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立项,36人(团队)获评株洲市双创精英人才(团队)。

2024年株洲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中科技类认定195人。扎实做好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科技专家服务团工作,省科技特派员项目获批11项;选派“三区”科技人才24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30名深入一线服务产业创新工作。全年引进培育科技型人才230人。

2_4354747.jpg

持续推动北斗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北斗应用专业赛,吸引一批高水平参赛项目和专家来株开展北斗科技成功转化和应用场景对接,促成12项应用场景合作签约,储备并招引到一批产业化招商项目。株洲市4个项目获2024年湖南省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年度十强。

株洲市正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实际行动,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阶段,株洲将全力优化布局创新投入、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等科技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贺莹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5/67/1465339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