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使用上干净的自来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彭政 刘小花 株洲报道
今年4月以来,“整治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农村饮水保障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被列为中纪委、省纪委重点民生任务,7月农村供水工程运行和管护不到位问题整治更成为湖南省三大“突击战”之一。面对这一民生考题,株洲市以高位统筹为笔、以问题整治为墨、以民生实效为纸,在253.1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保障画卷上,绘就一幅幅“龙头常开、清水常流”的生动图景。
高位统筹聚合力 织密农村供水保障网
“管网延伸怎么规划才能覆盖更多村组?县域统管的模式如何贴合株洲实际?”7月的益阳安化,热浪裹挟着山间湿气,株洲6个县市区的水利干部围着安化县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展板,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管网走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水源地保护”“乡镇水厂统一管理”等关键信息。这是株洲市外出“取经”的一个缩影——为破解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难题,株洲市既重顶层设计,更重实践借鉴,让“好经验”落地成“好成效”。
施工人员正在安装输水管道。
在专项整治启动以来,株洲便按下了“高位推进键”。株洲市委常委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题听取审议农村饮水保障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市纪委下发工作提示函,副市长钟燕先后20余次调度进展,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组9次深入基层督导;市本级成立以副秘书长为召集人的“突击战”工作专班,建立“一周一统计、半月一会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一事一督办”的多项工作机制,建立“数据账”“问题账”“项目账”等6本台账,把“时间表”“任务书”贴在墙上、落在实处,形成了“纪委监督、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
项目建设是保障“两率”(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的关键。在天元区三门镇白石水厂提质扩容项目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正忙着焊接管道、调试设备,定制的新型一体化制水设备已初具雏形。“这个项目总投资1.9亿元,今年获批8000万元专项债,8月开工后,能覆盖5个乡镇办的51个社区(村),新增3.63万农村人口的规模化供水。”项目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今年以来,株洲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标准化”,铺排53个农村供水项目,总投资3.86亿元,目前已落实资金3.3亿元,42个项目开工、15个已完工,8.03万农村人口率先覆盖受益。
靶向整治破困局 激活供水工程“生命力”
“水厂建在我们村,凭啥要交水费?”今年6月,炎陵县鹿原镇星火村的晒谷场上,村民们围着镇干部和水厂负责人,语气里满是抵触。建于2007年的星火水厂,靠山泉水供水,覆盖2139名村民,却因“水源在本村、用地是本村”的认知,陷入了“整村拒交水费”的困境——水费收不上来,消毒设备坏了多年没钱修,水管里的水偶尔带着浑浊,村民们“怨声载道”,水厂运营“举步维艰”。
施工人员正在整改输水管道。
这一僵局在市工作专班的督办下被打破。6月26日,《督办函》明确要求:7月31日前完成“一户一表”安装,8月1日起按表收费,同步修复消毒设备。接到任务后,鹿原镇党委书记带着班子成员“扎”进了星火村:白天开党员大会、晚上开屋场会,拿着水质检测报告和管护成本表跟村民算“明白账”;晚上挨家挨户敲门,听老人讲“挑水吃”的旧日子,讲“干净水对娃娃健康的好处”。“以前没水表,用水没节制;现在装了智能表,用多少算多少,还能喝上净化消毒的水,值!”村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转变。
7月底的星火村,又热闹了起来。村委会干部领着水厂员工,扛着智能水表挨户安装,钻头钻孔的声音、村民的笑声此起彼伏。源通自来水公司请来的师傅则忙着拆解旧消毒设备,换上新的一体化净水装置,“现在设备每天运行,我们定期自检,县水利局还会抽检,水质肯定有保障。”8月5日清晨,村民王大妈拧开自家水龙头,清澈的水流哗哗流出,她笑着往水桶里接水:“这水清亮,用着放心,交水费我愿意!”
星火水厂的蜕变,是株洲靶向整治农村供水问题的缩影。今年以来,株洲市聚焦“饮水难、水质差、收费乱、管护不到位”四类问题,对2022年以来的200个问题,逐一“销号”。截至8月底,109个问题已整改到位,剩下的91个也制定了攻坚方案,确保年底前实现动态“清零”。
民生为本惠万家 让放心水流进农家院
“以前天旱的时候,洗衣机就是个摆设,衣服得攒着去镇上洗;烧水壶用不了多久就结一层水垢,喝着都有股怪味。”在攸县石羊塘镇八合冲村,村民刘大姐领着市水利局调研人员走进厨房,指着水壶里的水垢,语气里满是无奈。八合冲村和相邻的宁家坪镇大祥村,是出了名的下半年“季节性缺水村”——每年有近5个月水源匮乏,即便打深井,也因沙性地质原因抽不出多少水,缺水成了村民们多年的“心病”。
“群众的‘愁心事’,就是我们的‘攻坚事’!”市工作专班与攸县相关部门会商后,一个解决方案很快敲定:整合移民后扶资金,八合冲村安排262万元、大祥村105万元,从周边镇的自来水厂延伸管网,不足部分由水厂、村民交开户费自筹。8月初,施工队开进了八合冲村,挖掘机在田埂间开挖管道沟,村民们自发拿着锄头来帮忙。“听说12月就能通水,以后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看着埋进地里的水管,村民眼里满是期待。
农村居民打开水龙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
这样的民生答卷,在株洲还有很多:芦淞区农村饮用水保障工程一期大京水厂项目,总投资6800万元,获批3700万元专项债,建成后白关镇21个社区(村)的2.89万村民用上规模化供水;针对均楚水厂的投诉、皇图岭水厂的抖音舆情,株洲市第一时间核查处置,用“快响应”换来“群众满意”;天元区提前实现三门镇、雷打石镇等区域的统管,高科集团村镇水务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运维,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供水服务。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从“临时解困”到“长效保障”,株洲市农村供水工作正以“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惠及民生。去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94%,规模化工程覆盖比例63.38%,随着今年53个项目的落地,将新增农村20.64万自来水人口、28.89万规模化供水人口,将让更多农村群众的“饮水幸福”稳稳落地。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彭政 刘小花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