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北斗的星辰大海 融入湖南的田间地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株洲报道

113.jpg

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

9月末的株洲,一场盛会牵动全球目光——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千项北斗融合应用场景集中亮相,从能精准定位的无人割草机到毫米级检测的轨道交通设备,从覆盖全球的海外合作项目到“1+6+N”架构的北斗实验室联盟,“五个一”成果让“北斗”不再是遥远的航天术语。

当峰会上的“高精尖”成果,变成市民日常出行、农民田间作业、企业车间生产里的“便利工具”,湖南正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北斗“好用、用广”的深层含义。

北斗落地,融入生活细节

987.jpg

市民使用“北斗千行”小程序解锁共享电动自行车。

在株洲市的街头,5000辆北斗共享电动自行车组成了一张“智慧出行网”。这些车的车里藏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北斗芯片,能实时捕捉位置,误差不超过10厘米。“我们结合‘数字孪生电子围栏’技术,对每个停车点进行厘米级标定,确保车辆规范停放。”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副总裁、千寻时空网络(湖南)有限公司总经理辛鑫介绍道。云端的“共享电动自行车运营平台”则像中枢大脑,实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和状态,实现精准调度和高效监管。

不只是街头的电动车,湖南把北斗的“精准力”用在了更硬核的领域。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搭载北斗的轨道交通检测车正在调试——它能通过北斗+5G技术,实时传回轨道的平整度数据,定位精度达到毫米级。“以前检测一条轨道要3个人花2天,现在1个人1小时就能搞定。”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已经卖到了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和高铁线路,通信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微信图片_20241020164424.jpg

中车电动车辆控制平台。

农业领域更是北斗的“大舞台”。株洲市茶陵县,当地种粮大户李龙(化名)打开“滴滴农机”App,一键呼叫无人机飞手。不一会儿,飞手操作搭载着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15分钟就完成了30亩地的农药喷洒。作业完成后,他在系统内对飞手表现进行评价,作业时间、农药喷洒量、喷洒面积等数据一目了然。“像打车一样,操作非常方便,效率比人工提高了百倍。”李龙说。

截至今年8月,湖南15个重点行业卫星导航应用保有量达103.6万台套。下一步,湖南将全力推动北斗产业和规模应用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现代化新湖南提供有力支撑。

全链布局,构筑创新生态

今年北斗峰会上,一个消息让行业振奋:全国首个北斗实验室联盟在株洲成立。这个联盟不只是“挂个牌子”,而是实实在在的“1+6+N”布局——1个总部在长沙,6个基地分设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创高地,再联动N个省部级以上实验室。

“以前高校搞研发、企业做生产,各干各的,很多技术‘躺在论文里’。”现场一位专家说,联盟要做的就是“打破围墙”。比如国防科大研发的北斗短报文技术,通过联盟对接,很快就能用到了株洲的应急救援设备上;长沙企业的北斗芯片,也借助联盟平台,进入了上海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13.jpg

基于北斗打造的无人驾驶汽车。

这种“产学研拧成一股绳”的模式,让湖南在北斗全产业链上有了话语权。从长沙的北斗芯片设计,到株洲的终端制造,再到岳阳的卫星运营,湖南已经形成了“从一颗芯片到一套系统”的完整链条。

位于株洲经开区的湖南越摩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越摩”)无尘车间,身穿防静电防尘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芯片封装测试。这些芯片,将广泛用于5G通讯、人工智能、汽车电子、智能手机、智能穿戴、云计算等领域。在北斗产业相关领域,湖南越摩已完成4000万颗北斗车载定位芯片的封装设计、研发及量产,为北斗规模应用提供了关键的“芯”支持。此外,公司已为北斗行业产业链集成芯片服务超2000万套,成为国产GPU企业首选合作伙伴。

为了让创新团队“敢闯敢试”,湖南还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株洲设立了15亿元的北斗时空产业基金,推出“先投后股”政策——企业只要有好项目,政府先给钱支持,等盈利了再谈股权。“这解决了我们初创期的资金难题,不用为了融资稀释股份。”一家做北斗无人机导航的企业创始人说,靠着这笔支持,他们的产品只用半年就打进了森林防火市场。

第五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在湖南株洲举行

第五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

走向世界,贡献全球方案

在今年的第五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上,一张照片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埃及工人用湖南产的北斗农机在沙漠里种小麦。“通过北斗厘米级定位,指导农机在沙漠农田按预设间距播种,使小麦亩产从28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增幅42.8%),接近尼罗河谷地平均产量。”埃及农业部门的统计显示。

这只是湖南北斗“走出去”的一个片段。据《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北斗系统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40多个国家在用湖南的北斗产品或服务。在哈萨克斯坦,湖南企业建的北斗基站,为当地的矿山开采提供精准定位;在巴基斯坦,北斗终端帮着当地建设高速公路,工期缩短了三分之一。

第五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发布了《第五届中阿北斗合作论坛联合声明》,提出将围绕北斗应用,加强政策对话、经验分享、能力建设和务实合作,共同研究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北斗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推广计划。

11.jpg

市民在观看基于北斗开发的产品。

“北斗系统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离不开、但是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的这句话,道出了北斗产业的方向。在湖南,这个未来正在加速到来:株洲正在建21条低空经济航线,以后无人机送外卖、送快递,都靠北斗导航;长沙的智慧养老社区里,老人佩戴的北斗手环能实时定位,一旦摔倒,10秒内就能通知家属和社区医院。

湖南的底气,来自对“细节”的打磨。不是追求“高大上”的概念,而是把北斗装进电动车、农机、手机里,解决老百姓“停车难”“种地累”“出行烦”的小事。

如今在湖南,越来越多的人每天和北斗“打交道”却浑然不觉——可能是上班路上的精准导航,可能是超市里扫码溯源的蔬菜,也可能是家里老人手环上的定位。当“天上的卫星”变成“身边的工具”,湖南北斗产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3/68/1530787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