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正在给儿媳洗头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曹缇 通讯员 谭舒文 株洲报道
在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先锋村,86岁的唐雪梅佝偻着背,在灶台与儿媳金妹的房间之间缓缓穿梭。本该安享晚年的她,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从未动摇的信念,将30余年光阴揉进对精神残疾儿媳的照料里。
从清晨穿衣喂饭到深夜掖好被角,唐雪梅日复一日的坚守,不仅诠释着“家人”二字最厚重的分量,更让“湖南好人”的荣誉在乡邻口中愈发熠熠生辉。
三十年如一日,把“不懂事”的儿媳宠成孩子
天刚蒙蒙亮,唐雪梅就已在厨房忙碌。米粥熬得软糯绵密,咸菜切得细碎入味,她端着碗筷走进金妹房间时,总能精准地唤出那句重复了无数个清晨的话:“金妹,起来吃饭咯。”
今年50岁的金妹,因幼时患脑膜炎留下二级精神残疾,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穿衣、洗漱、吃饭,全靠婆婆唐雪梅一手照料。
“刚嫁过来时话少,以为是害羞。”唐雪梅回忆儿媳进门的场景,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白净的姑娘会是需要终身呵护的“孩子”。
随着病情加重,金妹常常对着墙壁发呆,有时会突然哭闹。唐雪梅独创了“三步安抚法”:先递上一块饼干转移注意力,再轻轻拍着她的背哼唱老歌,最后牵着她到村口晒太阳。
大儿媳记得,婆婆曾教金妹做家务:“20多年来,每天教她扫地,可她要么把垃圾扫到床底,要么拿着扫帚转圈玩。”
即便如此,唐雪梅从没想过放弃。夏天她每天烧热水给金妹擦身,冬天把棉衣焐热了再给她穿上。“她也是爹娘生的,进了我家门,就得让她吃饱穿暖。”这句朴实的话,成了她三十年不变的誓言。
家徒四壁仍然坚挺,弯腰撑起一片天
中午时分,阳光照在唐雪梅家的地坪里。她搬来椅子,端着温水给金妹洗头。佝偻的脊背几乎与地面平行,可她的动作始终轻柔。
除了照顾媳妇外,家里的大小事,也都是唐雪梅一人包揽着。“我一天不做事,全家就没饭吃。”这句话里藏着的,是这个家庭难以想象的困境。
唐雪梅的丈夫患有严重眩晕症,稍一活动就天旋地转;儿子二十多年前因房屋倒塌被砸伤,落下严重的后遗症,重活累活一概不能沾;孙子2018年遭遇车祸,双腿骨折。
一家五口,四个需要照顾,唯有唐雪梅这个“80后”老人成了顶梁柱。她的脊柱早已变形,医生说必须手术,可她总是摆摆手:“省下钱给孩子买药。”
最大的牵挂:我走后,谁来护她周全
先锋村的乡亲们都说,唐雪梅是“菩萨心肠”。为了照顾金妹,她三十年没出过远门,就连去镇上赶集也要算好时间赶回来做午饭。金妹的床单被套每周必换,换季的衣服总是提前备好,甚至比照顾亲孙子还要细心。
可这位坚强的老人,也有夜深人静时抹眼泪的时刻。“我不怕苦,就怕我走了没人管她。”这句话,唐雪梅念叨了不知多少遍。
随着年龄增长,唐雪梅的记忆力越来越差,有时刚做完的事转身就忘,可照顾金妹的流程却从未出错。她开始刻意教金妹做简单的事:把碗筷拿到厨房、自己穿袜子,哪怕教一百遍只能学会一分,她也乐此不疲。
有次金妹突然指着桌上的馒头说“饿”,唐雪梅激动得逢人就讲:“她会说饿了!会自己要吃的了!”那神情,像个得到糖果的孩子。可更多时候,是两人沉默的对视——唐雪梅眼里的担忧,金妹眼里的依赖,交织成一种令人心疼的默契。
夕阳西下时,唐雪梅牵着金妹的手在村口散步,两个身影被拉得很长。三十年的时光,足以让青丝变白发,却从未改变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唐雪梅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真正的善良,不是一时的感动,而是把“责任”二字刻进岁月,用一生的坚守温暖世间。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谭舒文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