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盛夏如火,空调“续命”的时节,仍有无数奋斗者在高温下挥汗如雨。他们用双手托起城市的运转,用汗水浇筑生活的希望。红网株洲站记者记录下这些平凡英雄的坚韧身影,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用镜头致敬他们的拼搏精神,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
盛夏时节,烈日炙烤大地,城市热浪翻滚。当大多数人躲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时,有一群人却在近50℃的厨房里,与烈火共舞。他们是厨师,是高温下最坚韧的奋斗者之一。记者走进“兄弟厨房”后厨,体验他们的工作环境,记录下这群“火焰舞者”如何在高温与油烟的夹缝中,坚守着对美食的执着。
34℃:温度体验从选食材开始
7月20日上午7点,微凉的湿气中裹着徐徐热浪,廖江勇开车前往渌口区向阳农贸市场采购当天要用的食材。
80后的廖江勇20岁就开始当学徒,每天6点起床开始工作。切小料、切配料、整理调料,和很多初入厨房的学徒一样,从杂工、打荷、砧板,一步步学起。
记忆中,廖江勇每天都要切三大筐的辣椒,辣椒呛得眼泪一直流。室内温度又高,感觉整个人都是闷在蒸笼里又辣又湿。从备菜到上灶,再到独立完成菜品,除了勤奋外,耐热也成为了廖江勇的个人特质。
廖江勇在农贸市场采购食材。
一路上,廖江勇向记者讲述他成为一名厨师的经历。走进农贸市场时,空气中又闷又热,气温达到了34℃,廖江勇穿梭在鲜肉区,开始购买食材,从讨价还价,到食材品质的挑选,短短的10分钟,廖江勇的脖子、手臂陆续冒汗。等走出农贸市场后,廖江勇后背已经沁汗,满头的汗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光芒。
其实这样的食材采购只是做菜的第一步,也是厨师一天工作的初体验。
40℃:备菜期间的热浪考验
上午9点进入厨房,油锅里的煎炸、蒸箱旁的热气、煮锅里的沸腾,全部的热量聚集在厨房内。冷热相隔,使得冰箱表面上挂满了水珠,此时室内温度定格在40℃。
廖江勇站在砧板前,开始为第一道菜做准备。
厨房温度40℃。
“做伏叫鸡,姜片的刀工很重要。”他边说边拿起一块老姜,菜刀在案板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切姜片的过程充满艰辛,辛辣的姜汁在高温下挥发,刺激得人睁不开眼。廖江勇的眼睛布满血丝,却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切配节奏。
“辣得眼泪来了,不能用手揉,只能用水冲洗。刚开始学时,一天下来眼睛肿得像桃子,现在倒是练出来了。”廖江勇说。
廖江勇满脸的汗水。
最考验人的是处理鸡肉。喷枪的蓝色火舌舔舐着鸡皮表面,发出“滋滋”的声响。廖江勇的额头不断滚落汗珠,在下巴汇聚成线,他的双臂却依然稳稳控制着火候,手腕匀速转动,让鸡皮快速收紧而不焦糊。偶尔有油脂滴落,火苗“轰”地蹿起,映红了他布满汗水的脸庞。
上午10点,当食材准备完毕时,廖江勇的工作服湿得贴在后背,整个脸部和头发被汗水浸湿。他用毛巾擦拭后,快速地喝了几大口水。他说:“这时候最怕突然吹空调,一冷一热容易感冒。”
50℃:铁锅中的热焰之舞
上午11点,厨房的温度攀升到45℃,前期的备菜已经接近尾声。用餐高峰来临,灶台区的温度已达50℃,而铁锅表面温度超过120℃。
廖江勇站在灶台旁,正在制作拿手菜“伏叫鸡”。只见大铁锅里,滚烫的菜油翻滚着,当廖江勇将姜片倒入锅中时,滚烫的油星四处飞溅。记者看到,他的双臂布满了细小的烫伤疤痕,像是一个个特殊的“职业勋章”。
廖江勇在灶台前做菜。
“干这行,没几个烫伤印都不算老厨师。最大的烫伤在脖子上,范围有3厘米。”几年前,廖江勇曾收过一名徒弟。一次,徒弟处理鲫鱼时疏忽检查,一条尚在挣扎的鲫鱼被直接下入热油锅,瞬间炸开的油花如雨点般飞溅。滚烫的油滴正中廖江勇的脖颈,留下一片灼红的伤痕。由于紧急使用了烫伤药,烫伤痕迹很淡。
作为经验老道的厨师,烫伤药是廖江勇随身必备的。在选择什么成分的烫伤药,他也很有经验,常常把好的烫伤药分享给同事。
在炒菜中,最考验功力的是“抛锅”环节。廖江勇凭借臂力,将十斤重的铁锅抛起,金黄的鸡肉和焦香的姜片在空中划出完美的弧线。他的后背已经完全湿透,工作服紧贴在身上,勾勒出脊椎的轮廓。
汗水渗透了衣服。
离开厨房时,记者的后背一直在流汗,而厨师们的身影依然在炉火前忙碌。他们的坚守,让城市的美食记忆始终鲜活。高温下的厨师,不仅是美食的缔造者,更是坚韧的劳动者。他们用汗水诠释着职业的尊严,用双手烹制出最炽热的人间烟火。
“只有学会挨热,才能掌握火候。”厨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必须在保持高度专注的同时忍受极端环境。廖江勇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既要保证菜品的完美,又要在高温中保持平衡。”这种职业特性造就了这个群体独特的坚韧品质。
策划:李卫林
指导:胡芳
执行:记者 颜洪 实习生 张佳 张子奕 通讯员 张少坤
来源:红网
作者:颜洪 张佳 张子奕 张少坤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