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醴陵乡村,有一群人这样“赶集”

红网时刻新闻3月21日讯(通讯员 张洁 胡思宇 糜良)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醴陵乡村热闹的集市就拉开了序幕。熙熙攘攘的人群,氤氲起家门口浓浓“烟火气”……从古至今,赶集都是中国乡村生活一抹浓重的色彩,汇聚着人群,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殷殷期待。

在醴陵乡村,有一群人,他们也来“赶集”,但又不是为了“赶集”,这群人,“赶集”的方式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一张照片,藏着多户村民的“隐痛”

冬日,雨水连绵。听着滴答滴答的雨声,看着自家的地下室不断涌进来的雨水,沩山镇新东堡村老观冲组村民杨小群烦恼不已。听说镇上赶集日会集中接(待)访,2023年12月的一个赶集日,他和沩山镇新东堡村老观冲组村民抱着满满的希望,来到现场。

“下大雨的时候,我们这边全部都被水浸了,每家的地下室全部被水浸满了。”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杨小群和村民向正在接(待)访的醴陵市委政法委书记胡旭等反映:老观冲组多户村民房屋一到大雨天地,基就会被雨水淹没。他们认为可能是排水管道堵塞,希望政府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堵在心上的“烦心事”。“群众反映强烈,我们必须尽快解决。”沩山镇当天便安排干部核实情况查明原因后,联系市政工程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检查,对排污管道塌方区域进行整修。

图片

“干部来接访,我们把这个事情讲给他们听。镇村重视,经过几次调查,查明了原因,及时解决。对于政府这个接访制度,我们认为相当有用。”今年2月25日,新东堡村老观冲组排污管道工程全面竣工。新东堡村老观冲组村民自发到市委政法委送上锦旗,表达他们由衷地感谢之情。

图片

一件心事,“困”住75岁的丁老伯10年

“我那拖欠了10来年的工资,还要的回来不?”在醴陵市沩山镇,面对在“赶集日”接(待)访的工作人员,75岁高龄的丁老伯说话间有点犹豫,对于自己的诉求,觉得心里有点“没底”。

“老人家,您先坐下来慢慢说,是怎么一回事?”工作人员耐心接待,细细地与丁老伯交流。原来,在2013年时,丁老伯在邵阳帮廖某做木工,工资总共1万多元,廖某只给了一部分,剩下的6000元写了欠条。但10年的时间过去了,他的工资还是没有问到。

图片

经法院工作人员联系沟通,廖某称拖欠丁老伯工资属实。他表示,自己这些年经济状况确实不好,但愿意分期支付。2024年1月,双方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手机用户端签署了调解协议。为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益,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法官指导双方申请司法确认。1月8日,醴陵法院依法出具裁定书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为丁老伯再上一道“保险栓”。

“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本来我都觉得辛苦赚的钱要‘打水漂’了。但是我反映这个情况后,马上就得到处理,我非常感谢。”10年心事得到解决,丁老伯非常满意。

一种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有实效

群众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就在哪里。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反映、解决问题,醴陵市创新推进社会治理新模式,在乡镇设立“赶集日”接(待)访制度。干部“搭台摆摊”进集市,在赶集日集中接待接访,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聚焦干部作风转变,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作为“浦江经验”在醴陵的具体实践,醴陵市将“赶集日”接(待)访制度与“走找想促”活动、“三送三解三优”行动相结合,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求能当场解决的立即答复,不能现场答复的登记在案,上报解决。据了解,醴陵“赶集日”接(待)访活动自去年开展以来,共接(待)访群众3000余人,解决急难愁盼事件416件。一批初信、初访问题、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变‘上访’为‘下访’,我们希望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将为民实事做到群众心里。”醴陵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来源:红网

作者:张洁 胡思宇 糜良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847/65/1365941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