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月10日讯(通讯员 王芳芳 杨明华)这是一片用爱心撑起的广阔天空,教育与爱,点亮人生之光;这是一场坚持了多年的爱心接力,风雨无阻,义务奉献。今年来,荷塘区教育局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采取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名党员干部、多名教师的“1+1+N”模式,为特殊孩子提供给“送教上门”服务。
据统计,2023年辖区共有12名无法到校接收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辖区八达中学、仙庾中心学校、第十九中学、天鹅湖学校、晨荷小学、明照小学共组织58名党员干部、教师志愿者参与送教上门服务,服务次数达198次。
慎终如始,为爱坚守
一来到孩子家,晨荷小学教师李爱华就径直走进孩子房间,熟练地抱起孩子,脸贴着小脸,一边与孩子轻柔交谈,一边抚摸孩子的手脚,对他进行康复按摩。孩子扬着小脸,对李爱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做一件事情容易,坚持做一件事很难,李爱华参与送教上门服务已达6年,浓浓的爱让这迟开的花蕾也能感受到春的温暖。
像李爱华一样坚守的例子还有很多。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纵横阡陌上,都曾留下志愿者奔赴送教路上的身影,他们慎终如始,用行动诠释“为爱坚守”。
一人一策,精准施教
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方案无法实施。送教老师通过前期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成员、成病原因、治病经历、生理状态、生活习惯等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制定教育计划,备好送教课程。
小林自幼智力发育不完全,13岁的他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林妈妈因为孩子脑部发育问题,一直都焦虑孩子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仙庾中心学校主任陈平和教师罗辰程根据孩子的特殊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重点培养小林的生活能力。他们从生活技能开始教起,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小林终于学会了认识开关等基本生活常识,生活自理能力慢慢提高。每一次看到送教老师,小林都开心地手舞足蹈,用动作和语言回应对老师们的感激和喜爱。
汤同学身体发育已经严重萎缩,头部、手脚的骨骼明显比常人纤细,吃饭喝水都需人喂送,感知能力弱,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差。明照小学党支部为其配备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能力、绘画与欣赏、康复训练课程。
通过几年如一日的送教学习,汤同学的认知和感知能力有所提高:会发几个简单的字音,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颜色、蔬菜、水果、交通工具,在协助下能配合穿衣、洗脸、洗手、如厕,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方面有了些许提高,能简单的与人沟通。
志愿者们每到一处,都为家长解读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家长克服现有困难,携手孩子健康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和需求,对孩子进行家庭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跟孩子玩数字游戏、识记字词,还教孩子们画画、剪纸、拼图等。亲切的笑容、专业的素养,不断温暖特殊孩子家庭。
爱心耐心,换光亮和希望
自卑、孤僻、依赖、痛苦沮丧,这是很多特殊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了取得孩子的信任,仙庾中心学校教师刘歆蓓出发前,总是带上家里孩子的玩具、图书,还有孩子爱喝的酸奶,让孩子感受温暖,一步一步走进孩子的心里。“作为一名送教下乡的教师,虽然我们的工作平凡而艰辛,但是看到孩子们在语言或生活习惯上有了点滴进步,作为一名送教老师,我感觉非常自豪。”刘歆蓓说。
“送教活动,我们目睹了特殊儿童家庭的不易与艰辛,也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仙庾中心学校教师尹洋表示,虽然孩子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孩子内心是极度需要关怀的。每次去孩子家里,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只愿尽自己所能帮助他,哪怕只是短暂的陪伴。
“假如命运为你关闭了一道门,我愿用我的爱心和耐心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感知外面的世界,看到光亮和希望。”这是所有志愿者老师坚持送教上门的动力。
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平凡而艰辛,但只要能给特殊儿童及其家庭送去一丝希望,志愿者教师的步伐就更加坚定。荷塘区教育局将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让送教上门成为适龄残疾儿童享受教育公平和感知多彩世界的暖心课堂,托起“折翼天使”的翅膀。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芳芳 杨明华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