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8℃热浪高温来袭,株洲也开启了“烧烤”模式。当人们四处寻觅一丝凉爽的时候,总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城市的有序运转,顶着酷暑奋战在一线。他们在岗位上无惧“烤”验,为城市带来“清凉”与繁荣。红网株洲站将镜头对准他们,记录汗水下的凡人微光。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曹缇 实习生 胡海燕 黄心滢 通讯员 郭慈珍 曹雨洁 株洲报道
钢筋、木材、混凝土,这些在工地常见的施工原材料,往往需要塔吊的加持。在远离繁华都市的工地上,默默无闻的塔吊建设者,用汗水和智慧,架起一座座连接天堑的桥梁。
醴娄高速湘江特大桥是上海至昆明国家高速公路醴陵至娄底段扩容项目,目前,大桥的主桥桩基已完成100%,计划9月30日完成主桥合龙。持续高温天气,给大桥的施工带来诸多挑战。8月5日,记者走进施工现场,记录一线塔吊工人的故事。
“云端上”的塔吊夫妻:为家乡建设出力
刘凯和高丽娟。
每天清晨六点,刘凯沿着塔吊梯子登上了他的“云端工位”——约1平方米的塔吊司机室。
头顶上是蔚蓝的天,脚下离桥面近50米。在高温天气工作,刘凯每天要喝3斤多的水,但这样的喝水量在工地上不算多。“塔吊被太阳晒得烫手,上下攀爬也十分耗体力,加上高空工作上厕所不方便,十分口渴的情况才喝水。” 刘凯说。
今年40岁的刘凯,在建筑行业已经干了15年。老家就是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的他,听说家门口在建一个大工程,便加入了施工队伍。不久后,他的妻子高丽娟也跟着一起来到了工地,当起了塔吊地面信号工。
远离了家人的陪伴,刘凯和高丽娟成为了彼此最坚实的依靠。“上去注意安全,记得喝水。” 每次爬塔吊前,高丽娟都会给刘凯系好安全带,并细心叮嘱。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工作上的好搭档。
上午10点,烈日已当空,刘凯和高丽娟的皮肤被晒得通红,汗水湿透了衣背,但手中的工作却不会停歇。
为什么选择从事这行?他们面露愁容:“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但他们接着说:“也会感到骄傲,能够为家乡的建设出力。”
“两个人能在一起,离家也近,方便回去看小孩,我们觉得很满足了!”虽然条件艰苦,但刘凯和高丽娟的心中却充满了幸福。从事建筑行业15年之久,即使手掌粗糙,却能撑起一方家庭,即使身形渺小,却在大桥建设上举足轻重。
在工地上的一年多时间里,刘凯和高丽娟不仅见证了大桥从无到有的过程,更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和变化。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锤炼和升华。
“云端上”的塔吊三兄弟:安安全全到完工
王少军正在对塔吊进行检查维修。
宏伟的湘江特大桥,不仅见证了工地夫妻的伉俪情深,也见证了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谊。
去年1月份,王少军、王少良、王少乾三兄弟,相继加入到大桥的建设中。他们来自岳阳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选择了投身到大桥建设的行列中来。
在大桥建设工地上,三兄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他们身处几十米的高空,四周除了呼啸而过的风声,便是烈日无情的炙烤。他们在工地上相互扶持,共同承担着大桥上的塔吊工作。
大哥王少军,2002年便投身于建筑行业中。几十年来的建筑经验是十分宝贵的,也正是出于大哥的身份,王少军带领着他的兄弟们披荆斩棘,为大桥的建设贡献力量。
“工作是辛苦的,不过也要干,为了生活。”炎炎烈日,王少军身上的工作服经常是湿了干、干了湿。汗水不断地从他的额头渗出,汇聚成珠,滴落在控制台上,但他却仿佛浑然不觉,只是紧盯着前方,确保每一次吊装都准确无误。
被问到大桥建成的感想时,王少军说:“希望在大桥建成以后,为当地的生活带来便利,我们就满意了。”朴实的言语下,是对大桥的美好期许。
三兄弟在工地上不仅是工作上的好伙伴,更是生活中的好兄弟。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进退,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始终保持着团结和坚定。他们知道,这座大桥不仅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和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和财富。
“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高温天气,公司也给所有的工人配备了防暑物资,合理安排上班时间,大桥的通车将会是每一个人的骄傲!”醴娄高速第四合同段副总工朱俊武说。
如今,湘江特大桥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宽阔的桥面俯瞰江水,座座桥墩拔地而起,根根钢索横空出世。桥梁的建设,凝聚了几百位工人的汗水与智慧,更凝结了无数人的期许。醴娄高速通车后,将显著提周边区域的通行能力,促进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曹缇 胡海燕 黄心滢 郭慈珍 曹雨洁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