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聂千川 实习生 唐达 株洲报道
“工程虽然很小,但是作用巨大。”看似一个简单的交通“微改造”工程,却能为市民的交通通行带来重大的改变。近年来,株洲探索城区道路设施微改造,在保留道路主体的基础上,精细提升道路的通行效率,让城市更优雅、更具活力。
“出门难”变“好出门”
株洲市天元区长江北路和森林路的交叉口改造前。
8月2日上午9点,在株洲市天元区长江北路和森林路的交叉口,车流量不小,但并未出现拥堵。这里是尚格小区的一个进出口,新设交通锥、前移绿化带、增设直行导向……通过微改造后,堵点通行效率大大提升。
株洲市天元区长江北路和森林路的交叉口改造后。
“以前小区居民反映这里‘进不去出不来’,通过现场调查发现这个路口是一个异形的交叉路口,用常规的交通组织方式确实不能满足出行需求,所以我们委托技术单位,对这一路口进行模型的构建,然后对方案进行多轮优化,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市住建局市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技术单位的计算,该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升20%左右。
在交通“微改造”中,株洲住建部门始终坚持敢于创新,多措并举的理念。相信很多市民都还记得,每逢下班晚高峰期间,作为株洲河西CBD核心路段的长江广场车流交织,车辆通行缓慢的情形。随着周边地区的开发,交通量不断增长,易发生交通拥堵,严重时甚至“寸步难行”。
为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住建部门通过破除绿化带、压缩进口车道宽度,增加2个直行车道及排队空间,同时完善了该路段的标志标线。
“这里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拥堵了,自从下桥口拓宽后,人车各行其道,有效保障市民通行安全,大大提升了天台路和长江路的通行力,路口交通拥堵问题也得到大大缓解。”市民李女士对这一改造效果大加赞赏。
“摸清问题”让“车畅其流”
汽车在不断增多,城市交通压力从未减弱。
针对市民反映强烈、交通拥堵严重、人车矛盾突出、交通事故频发等路口和路段,株洲市住建部门通过现场调研、专家论证,交通模型构建和模拟运行等方式,建立了54处交通堵点台账。
河西区域交通问题比较突出的交叉口主要为进口车道数不够;河东区域交通问题比较突出的交叉口位于老城区,交通改善条件受限、精细化程度不够。
田心立交桥下环岛新增东西向通道,方便司机提前掉头。
在河西,滨江路、长江路、庐山路、黄河路、珠江南路等在高峰时段容易出现排长队的现象;在河东,红港路、人民路、红旗路、建设路等路段较拥堵。
问题清单出来了,下一步工作就有底了。
聚焦问题,株洲使用“一点一策,分类治理”。针对路口交通情况综合采取开口封闭、交通组织优化、交叉口微改、道路提质、新增隔离栏杆、过街设施完善等措施,实施交通堵点改造。
荷塘区茨菇塘路与罗家冲路交汇处排水管道改造正在紧张开工。这里地势较低,西连公园路跨铁桥,桥面坡度大,暴雨时,雨水流速快,交汇处瞬时汇水雨量大。现有的单篦雨水口无法及时排水,形成了积水堵点,严重影响市民出行。
改造施工通过将原有的一个单篦雨水井增设为双篦雨水井,然后在低洼地带再增设两个双篦雨水井,中间沿侧石新增一个管道,把两边的雨水井接起来,增加收水面积,解决这里的积水问题。
类似这样改造,株洲城区还有很多。株洲对交通路口“微手术”改造后,交叉口通行能力及效率得到了提升与改善,经第三方评估,交叉口通行能力平均提升15%以上。
改造“小投入”交通“大提升”
城市治堵是一场持续发力的行动。
今年,株洲综合拟定17处拥堵、机非交织安全风险大、车道空间或布局不合理以及因无交通信号等而路口交通无序等交通问题较突出节点及路段,通过缩减中央隔离带、增设交通信号灯、交通信号优化、增设道路中央隔离护栏,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
此外,计划在中心城区人行过街设施不完善的29个点位增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目前已形成方案待上规委会审核。同时,计划近两年建设13处人行立体过街设施。
株董路迎新路交叉口增加了摩托车待行区,方便摩托车出行。
在打通城市断头路,完善主干路网,做好城市增量发展文章的同时,持续发掘存量,见缝插针增设停车场,对拥堵节点或路段进行精细化改造,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通过拥堵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微改造’,以点带面,破解交通拥堵难题,带动起整个片区交通有序、高效通行,充分体现了小投入,高成效的理念。”株洲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强化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加大政策制定与保障力度,加强地方道路交通技术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建立道路交通系统分析、设计、评估体系,出台地方标准和管理办法,积极运用智慧交通和模型构建等手段,实时对道路交通运行进行优化调整。
来源: 红网
作者:聂千川 唐达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